返回

第544章: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5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体木箱摆在她面前。

    当然,这里面自然不是蜡烛,而是仿造蜡烛火焰闪动效果的电子灯光。

    不过让灯光点亮之后,效果却是一模一样的。

    看着一脸懵逼的刘艺菲,只见高飞当即颇为得意的介绍道:

    “这就是宋朝东京高档店铺常用的灯箱,你那个半遮面茶坊后面也会用到。”

    “真的假的?你不会是想恶搞吧?”

    因为戏说历史剧的盛行,所以前几年古装剧里没少出现现代因素。

    故此见高飞这么一说,刘艺菲的第一反应就是高飞准备走非主流路线。

    只是当高飞将一卷印刷版的《清明上河图》摆在她面前,并且指出灯箱的位置时,刘艺菲当即小口微张,双目圆瞪的来回看了好几遍。

    她确确实实没有想到,这么像现代灯箱的穿越物品,竟然真是宋代的物件。

    说实在的,刘艺菲此刻都怀疑是不是真有人已经穿越到宋朝了。

    其实一开始高飞说的时候,道具组的反应也和刘艺菲差不多。

    毕竟高飞说的那些东西实在像现代的东西了。

    像广告传单、路边灯箱之类的,没有亲眼见过的人恐怕打死也不会相信,早在一千年前就出现在华夏的京城了。

    但事实就是这么离谱!

    因为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已经极为普及了,加上造纸业的繁荣使得造纸的成本十分低廉。

    所以在大宋一朝,华夏广告行业几乎取得了质的飞跃。

    甚至已经摆脱了地域的局限性,有了往更遥远的地方传播的可能性。

    比如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走南闯北的行商,将东京城的广告传单手机成册,然后拿到偏远的州府贩卖,让他们也感受开封的风流富贵。

    还别说,这种生意几乎是一本万利。

    不过此类生意也算是变相的推动了消息的传播。

    使得很多偏远地区的文人士子入京之后,都知道应该去哪投宿,去哪吃饭,去哪消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东京城的导游手册了。

    当然,灯箱这种广告牌也不是什么商贾都用的起的。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大酒楼、勾栏瓦舍、金银店铺,才有那个本钱把灯箱往外摆。

    像什么桥头、街口之类的地方,基本上都能见到这些灯箱广告。

    毕竟谁让东京市民没有宵禁,大晚上也常常出来溜达呢。

    至于一般的店铺商家,大多只是在门前挂一些花花绿绿的招牌、招幌。

    就算做的起灯箱,也只舍得放在门前摆放,免得被偷。

    不过最高级的一种广告其实要数彩楼和欢门了。

    就像如今超市、商场做活动时弄的那些气拱门一样,东京的顶级酒楼、勾栏常常会在元宵、除夕之时,在门前搭建起一座极为精美华丽的临时牌坊。

    但这种花销就大了去了,动辄便是数百贯铜钱,一般商家就算玩得起也未必舍得。

    见高飞这么一说,刘艺菲震惊之余顿时不由眼前一亮。

    “这个好,有意思,我的半遮面后面能不能也来一个?”

    见她这么一说,高飞顿时失笑的摇了摇头。

    “伱是不是傻?你才是这部剧的制片人好不好?”

    “诶?对哦!”

    此言一出,刘艺菲顿时也不由一愣。

    随即回过神来的她当即不禁有些羞恼的瞪了高飞一眼。

    “都怪你,要不是你乱插手,我早就想到了。”

    见她这幅死鸭子嘴硬的模样,高飞顿时好笑道:

    “是是是,都怪我篡权夺位行了吧!”

    在安抚一番刘·女帝·艺菲之后,高飞这才顺着她的心意介绍起来。

    ……

    ……

    说起疑似穿越物品案例,其实在国内还有不少。

    像王莽那位重点怀疑对象就不用说了,几乎都已经洗不清了。

    甚至于先秦时期,那个战国出品的玻璃杯也曾经让一群老头有些晕乎乎的。

    毕竟材质还能用天然玻璃解释,但款式和现代一模一样就有点离谱了。

    不知道是还以为是从烧烤摊上偷来的呢。

    并且宋代的酒商们也不太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们更相信广告的力量。

    也不知道是哪位仁兄穿越到了宋朝。

    反正高飞在东京的时候,每当有新酒出炉时,便会有酒商大张旗鼓搞出点动静来。

    幡子广告这种传统类型肯定不能少,而且常常还会有一些新花样。

    比如在店门口搭建一个台子,会请一些卖艺的或者儿童,站在台上扮成酒仙、鬼神的模样进行表演,就好似如今的开业唱歌差不多。

    而且当下的开业演出,还真得未必有一千年前的开业表演精彩。

    除此之外,遇到某些本钱豪奢的酒商,常常还会花钱聘请乐队和当红的勾栏艺伎,一路上鼓乐齐鸣,绕着街市来回走。

    常常用不着几个来回,队伍有半条街那么长。

    因此东京市民几乎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热闹!

    不过刘艺菲等人不知道是,高飞喜欢点外卖的习惯其实早在大宋的时候就养成了。

    和现代的模式有点相似,当初在东京城也有专门的美食市场。

    这个市场凌晨三点就有人开门做生意了,直到晚上三更还有人在营业。

    简而言之:

    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至于现代社会有外卖小哥,宋朝时的东京也有大批“闲汉”在城市里面讨生活。

    故此大多数勾栏瓦舍外面,常常都会有一批“闲汉”候着。

    想要叫外卖的人都可以差遣他们,无论是酒肉饭食,还是衣帽靴履,都可以使唤他们。

    当初高飞在勾栏瓦舍里消遣的时候,常常十天半个月不出来,也照样能吃遍东京美食。

    当然,街道上也有专门做餐饮流动生意的商贩会主动上门。

    即“就门供卖,可以救急之需。”

    而这一点相比于如今的外卖服务,倒是更加人性化一点。

    不过大宋的外卖服务到底和现代的外卖有些不一样。

    因为大宋的外卖餐具是需要回收的,并不是一次性用品。

    毕竟东京的外卖食盒同样十分有讲究。

    这种“温盘”常常是木质为主体,但在食盒表面则以瓷面装扮以示素雅美观。

    至于餐盒内部则用了木头、漆器等材料,上下两层皆由瓷器构成,中间空心的地方可以注入热水,由此起到了加热保温的作用。

    这种餐盒在如今看来,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

    甚至东京城某些酒楼还会彼此攀比,内卷到后来直接将食盒的造价做得的菜肴还高。

    不过也有些人家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比如高飞当年在元宵灯会上勾搭上的王寡妇,因为家住酒楼附近。

    所以每次高飞在她那偷欢过后,懒得动弹的她常常只需要打开阁楼窗户往下递一个篮子,喊一句“店家,速来点菜”。

    楼下的店小二便会立刻响应,将字条中的菜一一备齐,放入篮中。

    因为周围人间烟火甚浓,高飞甚至还试过几次窗前的姿势。

    也算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然,大宋朝野想这般喜欢玩乐的也不只是他一个。

    当初仁宗皇帝就频频坐在皇宫里点民间外卖,还曾经点名表扬了“张家园子”、“李婆婆鱼羹”等菜品味道上佳,比御厨做到好吃多了。

    因为皇帝时常差人去买,一些送外卖的闲汉,甚至还吹嘘自己给皇帝送过外卖。

    一来二去的,倒是让皇帝常点的那几家外卖发家起来了。

    毕竟谁让他们请了个皇帝当代言人呢!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