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知道,这个我知道!老师我来,我来!”小杨的嗓门胜过了任何人。
像这样的状况一堂课要发生七八次,多则十几次。
不仅数学课如此,语文课情况更糟糕。语文老师向林宛反映,每一次指名朗读课文,小杨都抢着读。他站起来,读了三五次,每次都疙疙瘩瘩,不仅不流利,错误还很多,逗得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就算这样,他还是高举着手,不让他站起来读,他就坐着自顾自地读,在他眼里,课堂里就他一个学生,他随时可以和老师对话……
语文老师讲起小杨同学,仿佛能讲三天三夜,语气中满是焦急烦躁。
英语老师也反映小杨同学的情况,她说,小杨作业格式完全错误,让他订正,他说,就不。小杨上课基本上不像,不是不听就是插嘴,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讲的我都会,我妈妈是中学英语老师。英语徐老师直摇头,一脸痛苦!
至于音体美老师,只要碰到林宛这个班主任,就大倒苦水,小杨抢其他同学的笛子啦,小杨拉女生头发啦,小杨拿着水彩笔到同学本子上乱画啦!
林宛听到这些头都大了,她感觉自己像一个垃圾桶,很多关于小杨的负面信息像一团团垃圾扔到她这儿,她烦躁,郁闷,觉得自己快爆炸了。
怎么办?怎么办?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老师会怎么办?林宛想到的第一招,跟小杨家长联系。
跟小杨妈妈联系,他妈妈说,我很忙,没空。
跟小杨爸爸联系,他爸爸说,你们老师对我儿子有偏见,他一二年级时,老师也这么说。
林宛想到了第二招,跟小杨一二年级老师联系。他们说,小杨一贯如此,谢天谢地,终于把他送走了,他终于上三年级了!
林宛想到了第三招,找专业书籍。她翻阅王晓春教授编写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细细对照,她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孩子这样的表现?应该进行哪些治疗?或者说应该怎么帮助这个孩子?
当月亮高悬的时候,林宛还在工作,她在进行小杨同学的资料分析和诊疗措施的编写。
林宛累得精疲力竭,可每天问题都在继续。
当林宛稍微理出一些头绪后,她决定联系家长,要改变这个孩子,需要家长的支持。
终于,小杨的爸爸被林宛的诚意打动,答应来学校和她见面。
林宛拿出自己的记录给小杨的爸爸看。
“小杨爸爸,我这四千多字的记录,实实在在的,开学一个多月来,小杨就是这样的表现。尤其是数学课,我记录得最详细,每一处记录,都是真实的。其他学科,是其他课老师告诉我的,我想他们没有必要弄虚作假。我们来分析小杨的行为。”林宛耐心地讲着。
小杨爸爸似乎有些触动:“这小子表现这么差,回家揍死他。”
“你觉得打孩子能解决问题吗?”林宛反问。
“那怎么办?”小杨爸爸反问。
“我觉得,你应该对照我的记录,然后自己在家也要记录孩子的表现,拿着两份记录,去苏州儿童医院,或者上海儿童医院,咨询相关的儿童专家,他们专家有专业知识,能知道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我们要面对现实。”
跟小杨爸爸说话的时候,林宛一直用的是“我们”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