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什么事儿都是有原因的,也是循序渐进的,都得有个过程的。
首先来讲,自从洪衍武和陈力泉到了小厨房,靠着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就投了“张大勺”的眼缘。
别看“张大勺”对他们像对别人一样,都是鸡蛋里头挑骨头地叱骂。
可终归还是有区别的,他们那股子与众不同、专心致志的认真劲儿,“张大勺”心里却是最清楚不过的。
而且“张大勺”喜欢有真本事的人。
就凭他们俩那“炒肝”做的真是味儿,得了“天兴居”真传。
他就对他们高看一眼,觉得至少也是有一技之长的主儿,不算废物。
其次,“张大勺”同样能看出洪衍武和陈力泉是真心欣赏他的手艺。
因为倘若不是如此,有谁为了吃他一道菜,肯花这么贵的价钱,又会如此欣喜若狂的?
而且还能说出“术到极致,几近于道”这样的话来?
说白了,这和“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道理一样,水平越高的厨师越喜欢懂得欣赏的食客。
也只有如此,才不辜负自己的手艺,否则那就是偏向瞎子抛媚眼,白费劲了。
另外呢,还别看洪衍武平日对“张大勺”是一副低眉顺眼,恭敬备至的态度,可他却敢不“尿”厂领导。
他对副书记的不满就体现在明面上,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一点不怕跟领导对着来,影响前程。
这种“三青子”似的风骨,尽管在别人看来傻得冒泡儿,但却证明了洪衍武不是舔领导屁股沟子的势利小人,对“张大勺”的看重确实发乎真心。
所以这也让“张大勺”有些欣赏,打心里舒坦。
总之,洪衍武和陈力泉哪儿哪儿都对了“张大勺”的胃口,这或许就是缘分。
要不是他早死了心,绝不收徒弟,多半这会儿就已经态度松动了。
不过,虽说正式传艺还不可能,可感情一到位,“张大勺”对待他们也就有些与众不同了。
像聊天的时候,有时候就愿意指点一二样厨艺上的窍门儿。
当然,他说的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全都是用最普通、最便宜的原料做的家常菜。
而且有言在先。说这些法子虽然行之有效,但目的是为了投机取巧,也就不免失去了厨艺的真谛,算不得什么真本事。
但话虽如此,关键是得看传艺的是什么人啊?
“张大勺”这样的本事,这样的气性,肯开口告诉你的,又怎么会不管用?
而且正因为他光说不练,他这些招儿还特省事、特好掌握。
基本上能一听就会,可以直线提高生活质量,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比如说吧,拿炸花生米来说,这道下酒菜常见,但油温火候并不好掌握。
一般人做的不是易糊,变黑变焦。就是外熟里不熟,发皮偏软,还带着点土腥味。
“张大勺”就告诉洪衍武,说你先将花生米倒入盆中,滴上几滴白醋,倒入清水浸泡。之后再小火慢炸,等一放凉再吃就不一样了。
果不其然,洪衍武家里一试,这样炸的花生米极其好吃。
脆香入味,外表不焦不糊,绝非一般水准的炸花生仁儿能比。
别说家里人赞不绝口,就送给邻居们尝,都好评如潮。
可没想到,院儿里老丁却不是滋味了。
背后直跟洪衍武打听,是哪儿学的,谁告诉他的。
之后更一再嘱咐他,千万别再扩大传播范围了。
敢情这也是他“崩豆丁”的窍门之一,算是当年他赖以谋生的不传之秘呢。
还有“烧肘子”这道菜,京城人家的餐桌上,逢年过节绝少不了。
但最烦人的就是处理生肘子这一环节。
因为生肘子有异味和毛根儿,真正要想去掉异味和毛根儿,那就必须得用烧燎的办法。
一般来说,京城人的办法都用火筷子,塞在炉子里先烫得火红,然后小心翼翼慢慢处理。
是既怕把肘子烫糊了,又会弄得一屋子毛臭味。麻烦得很。
可“张大勺”却告诉洪衍武,其实根本不用费那事儿。
让他等家里再做的时候抓住生肘子,将燃气灶开大,用火直接燎。
烧得恨不得外皮全黑了才好,一点不用害怕,因为烧糊的只是角质层和毛囊,回头只要在碱水里一搓洗,就干净了。
洪衍武记住了转述给母亲,后来王蕴琳照这个做了一次,结果超乎想象的惊喜。
敢情这样处理的肘子,露出的内皮不但没有任何毛锥,而且“哄气”全无。
特别是再用来做肘子菜,更有股特别的淡淡的焦香,口感高了一筹不止。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