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也就和汝南袁家关系不差……
而城门校尉伍琼,则是汝南人士……
所以当周毖和伍琼落得如此下场之后,蔡邕才说斐潜昨日的预言都成为了现实,并且深切感受到了袁隗的虚伪。
蔡邕虽然正直一些,但是不代表蔡邕是愚笨,作为能够纠正古经之谬误做出熹平石经的人,只要给他充足的时间细细思量,从细微处发现纰漏对于蔡邕来说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蔡邕再次长叹,说道:“周尚书、伍校尉真乃忠义之辈,却沦落至此,着实令人太息……而袁太傅,未免令人齿冷矣……”
太傅袁隗最大的破绽就是在大朝会上不发一言!这个问题是如论他事后就算丢出周毖和伍琼两个弃子也没有办法补救的。
而为何袁隗不反对迁都呢?
蔡邕真的不敢想下去,这也就是他觉得袁隗虚伪,并不齿袁隗为人的原因……
袁隗不反对,那么就意味着迁都已经是无可挽回了。
“……光武建都于此二百年……今毁于一旦矣……而吾竟不得劝阻……”蔡邕痛心疾首,悲伤不已。
斐潜说道:“……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知不可而为之,是为不智,当下之急,乃行正道也!”
蔡邕看着斐潜,问道:“子渊此言何意?何为正道?”
“敢问师傅之所长?”斐潜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蔡邕道。
“吾之所长?”蔡邕喃喃的重复了一句,若有所思。
斐潜说道:“君子应天命所生,行则不如驽马,游则不如豚鱼,攀则不如猿猴,竟忝列灵长之首,何也?”
“唔……子渊之意,莫非是君子擅学,故而假于工物?”蔡邕说道。
斐潜回答道:“正是!然君子如何能学?口口相传,多有谬误,师傅铭石正经于太学,皆因暴秦焚书而起,至使经传断绝,传承无序尔!故而方有河间王重金求书,鲁恭王孔宅掘经,今逸礼只三十九,书残十六,何其悲也?师傅授吾春秋左传,然于秦末流于口授,故虽知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然四家之中,公羊、谷梁幸立于学官,得之残喘延续,邹氏无师传,夹氏未有书,皆失矣,何其哀也?”
斐潜长身而起,郑重的向蔡邕拱手而拜,慷慨说道:“如今浩劫在即,与其抗命受桎梏而死,不若行吾等正道,使天下读书之人有所传承!”
“弟子潜,恳请师傅三思,移书以存正道!”
或许是因为蔡邕当年受灵帝的指派修正经书的原因,现如今整个大汉,论起私人藏书来,若蔡邕说第二,真还没有什么人敢称第一的,就连颍川荀氏又或是荆襄庞氏都不敢说,若不是因为当年蔡琰结婚的时候送出去一批,蔡邕自己又败家了几次,现在蔡家的藏书楼中的书说不定还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