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是PostScript,不管是激光打印机,还是针式打印机,甚至还未进入成熟商用阶段的喷墨打印机,都可以进行相同的输出。
唐焕在总体上阐述完了PostScript的要点后,便请上来了这个领域的专家John arnock——约翰.沃诺克。
原本时空里,PostScript语言的思想起源于1976年约翰.沃诺克在计算机图形公司Evans and Sutherland时的想法。
当时,约翰.沃诺克正在开发一个用于纽约港大型三维图形数据库的解释器,最终他设计了非常类似于Forth编程语言的Design System语言来处理图形。
1978年的时候,Evans and Sutherland公司要求约翰.沃诺克离开旧金山湾,到犹他州总部工作,但这位老兄却不想搬家到那里去。于是他转而加入了施乐的PARC。
而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打印机的施乐,正在试图为自己的激光打印机寻找一种标准的页面控制语言,约翰.沃诺克有了用武之地,并和Martin Neell——马丁.纽厄尔一起工作。
他们重写了Design System,开发出了John and Martin——JaM系统,后来又发展成为一个名为InterPress的扩展系统。
按照历史轨迹发展, 1982年12月,约翰.沃诺克和Chuck Geschke——查理斯.格什克一起离开PARC,创建了大名鼎鼎的Adobe Systems公司。
不过在这个时空里,唐焕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打印机,当爱普生打印机达到了16针后,便配备了可以理解和执行PostScript的专用芯片,因此这项技术的研发速度要比PARC那边快得多。
被人尊称为“摇篮”的PARC,不仅自己的人跑出去创业,其它公司也虎视眈眈地来挖墙脚,唐焕自然不会客气了。
乔布斯只盯着和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相关的人才,但唐焕知道,PARC里面有价值的东西,可绝不仅限于此,而激光打印机和约翰.沃诺克,只是众多挖墙脚成果之一。
把约翰.沃诺克推到台上后,唐焕笑眯眯地想到,差不多该成立Adobe了,这可是又一个吸金怪兽。
约翰.沃诺克在介绍PostScript的同时,演示了哲儒新研发的桌面出版核心软体PageMaker。
按照历史轨迹发展,这个工具要到1985年由Aldus 公司发行。
为了推行桌面出版系统,PageMaker自然也被唐焕提前研发出来,而且这还是第一款,随后还会有其它配套的软件跟进推出。
原本时空里,把乔布斯扫地出门的苹果公司,仅凭硬件已经落伍的MAC和所谓的图形用户界面,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于是它也走上了开拓新领域——桌面出版系统的路子,这个应用完全称得上是一场产业革命,也让苹果得以苟延残喘,挨到了1990年代。
当时,苹果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激光打印机Laserriter,然后配合着Aldus 的桌面出版软件PageMaker、Adobe的PostScript,形成了3A联盟,催生出了新的行业——桌面出版系统。
就和1978年沃兹发明的Disk II 软盘控制器,让Apple II的销量大涨一样,1985年的Laserriter也让MAC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这个时期的激光打印机,售价高高在上,HP LaserJet售价为2995美元,带有更强大处理器以及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的Apple Laserriter售价则为7000美元,这无疑成了售价2500美元左右的Macintosh 128K/512K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赢利点。
而在今年,施乐推出的具有诸多创新,并可用于单台电脑的激光打印机Xerox Star 8010,售价高达17000美元。
可1979年日本的佳能却研发出了更廉价的版本佳能LBP-10,并在此基础上大量改进打印引擎,命名为Canon CX,惠普和苹果的激光打印机就是用的这个技术授权,其中利润可想而知。
商业用户不像个人用户,一旦需求打开了,几千美元的设备还是不吝出手的,而且能够通过软件粘性捆绑住他们。
唐焕扫了一眼台下,心中琢磨,唐.埃斯特利奇应该也来现场了,在照搬电子表格软件促进Apple II销量的成功案例到IBM-PC上后,他肯定会发现自己仍然落后好几步。
虽然与会者数千人,但基本上都抬着头认真地盯着台上。唐焕居高临下,逐步搜索,果然发现了目标。
唐.埃斯特利奇是个笑口常开的人,但这个时候,他却非常严肃。
一直以来,IBM都是硬件软件一把抓,为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中的巅峰之作,自然当属大型机系统System/360了,不论何种机型,软件接口上都能做到一致性,进而给用户带来最大的方便,因此其对软件的重要性最有体会。
唐.埃斯特利奇隐隐地有一种感觉,现在唐焕就是在套用IBM的模式,当建立了自有的硬件平台后,便不断通过开拓软件应用新领域,来带动硬件的销量。
并且,这个速度非常惊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BM的新产品从立项到上市,要经过各种程序,少者花两三年,如果耗上三五年,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可唐焕从研发出电子表格软件CGrid并迅速崛起,到现在刚过两个整年,不过是区区一个IBM产品周期而已,但却在电子表格、文字处理、数据库,以及现在的所谓桌面出版领域动作不断。
庞大的IBM之所以能够几十年在业界里一直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保守的经营策略,其自然不能和光着脚狂奔的唐焕去比较,可现在这种市场反应速度却又着实令人担忧。
大型机时代产品生命周期维持在十年左右很正常,但微型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则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从最早的个人电脑——MITS的牛郎星问世的1975年,到现在才六个年头,可整个产业已经开始进入唐焕所宣称的个人电脑第三代的阶段,明显是动作慢了就抢不到饭吃。
这个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局面,怎么破?唐.埃斯特利奇不禁皱起了浓眉。
调用IBM的内部资源,当然有可能追上来,但即使自己坐上IBM的总裁,也未必能让各个部门真心实意地通力合作起来,几千美元的个人电脑,根本调动不起他们的积极性。
如此看来,那就只能从外面找打手了。
一想到这里,唐.埃斯特利奇就开始头痛。
为了让操作系统DOS顺利问世,IBM可是没少花费力气调_教微软,这些乌合之众,根本没有完整的软件工程、质量控制概念,教得费劲,学得痛苦,到头来还是为他人做嫁衣,实在让人心有不甘啊。
唐.埃斯特利奇的连连摇头,惹来了旁人的诧异眼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