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让太子少师韦见素的府上,突然变的门庭若市,各种讨主意和混消息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因为大家忽然发现,还有这么一位老成持重的中间派重量级人物,只是大多数都被客气或者不客气的挡在门外。
这也不知道是第几波访客,茶水凉了有换,换了又凉,最后只剩下韦鄂和韦见素父子,却没有歇息的意思。
“朝中群情汹涌?非议忿忿,那只是面上的事儿,背后的大佬,都一个还没有出头。最高的级别,也就几个九卿里头的。”
“最近长安可不清净啊。”
“京兆府反正已经完蛋了,居然数百人持军械,在闹市当街杀人放火,死伤过百,影响直追当年“算博士”王垬兄弟逆乱案,这个蜡是坐定了,他管个鸟啊,若是有心的,,少不得还多烧一把火。”
“站队,到如今的地位,谁敢逼他站队啊。所谓无欲则刚,现在只有别人求他的份,鲜有他求人的地方,就是巴结也巴结不到门上,。无非是在身边的人下手,使些小手段,看起来倾向一些而已。”
“现在太子遇刺,倒是摆明了车马立场,不好再含混了。”
“就算有太上的名义,但是强力干预有司,到处插手,他这是在玩火啊,挑战的是朝廷的威信啊。连我也无法置身事外啊”
“谁要你置身事外了。你为什么要避嫌,。”
“朝廷的威信。”
韦见素嗤嗤有声的笑起来,看了一眼自己的长子,又不免叹息,身在御史台得眼界毕竟还是小了些,对那边还有些别样的想头,可是太上的烙印,是那么容易去掉的么。
出于传统文官体制的同仇敌忾,对于武人肆意妄为的敏感,可以理解,那个人素来以不讲常理和章法著称的,传统的官场规则,对他似乎没有太多的约束力。
平时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到处鸡飞狗跳人仰马翻的干系,未免太咄咄逼人的耀眼了,少不得有人透过他来试探深浅了,但却不应该是你啊。
“自从长安、邺城接连溃决大败后,这东西还剩多少。也就是个面皮而已”
“朝廷用人不当,又故意使将帅不和,屡战屡败。每每下来,一闻败讯,多少军民争相逃弃。”
“若不是太子突出险招,以亲身为质强行留住神武、神策、安西北庭几支兵马独撑大局。又有龙武军出兵为策应,朝廷脸这层面皮,都别指望留住”
“现在朝廷的威信,两分在外靠的是太子的作为,代狩两河坐镇东都,致使地方不敢反乱。”
“两分在内,却是朝廷中枢所拥有的硬实力,号称十万的北军健儿,最出彩的却是那支一支独秀的龙武军,当年独自出兵救河北,一路奔战击破贼军至少八个镇号,才被数倍围于汴州,却牵制住了近半的叛军兵力,虽然那些藩帅们嘴上不说,心里只怕却忌讳的很,龙武军在河北杀伐决断,恶人无数,却鲜有敢出首的,可见一斑。”
“至于其他什么神策军,神武军,羽林军、英武卫、义从胡,虽然同样是北军之属,但是长久镇守中枢,而缺少实打实的战功和实绩,未必会被那些将兵悍将,放在眼上。”
“还有两分却是落在当今太上,国难有年,江南大部安定,而剑南之地,更是输粮出饷供应军需,数倍十数倍于往年,还能经略开边,攻破一国。太上之望,功不可没。”
“要知道朝廷为了筹备所需,派出一个督粮御史郑叔明,就逼的两浙皆乱,今上委在江东的数镇节度或庸弱或怯战,竟然皆不能制,致使一些抗税的乱民流窜荼毒不可收拾。还是实在糜烂不堪后,引河南、淮西客军南下,方得平定”
“相比之下,荆南德永藩有异心,屯兵蓄甲积谷于上游,又挟亲王身份和节度使的名义,若翻然事起,其害更过浙西民变,而太上仅仅一纸诰令,就满城解甲,举家缚送。”
“再说这些年朝廷卖的官爵,还嫌不够滥么,那些草头义军,只要发出个口头响应,就给都尉、郎将,占据一城一地的,甚至可以以太守领杂号将军署理军政民务。亢官亢兵自此成灾,官府的政令各出其门,驳乱不堪。”
“那还有四分。”
“这四分中,有两分,是因为朝廷这些年,颇有些广开言路,拨乱反正,汰故鼎新,励精图治的气象,国库稍稍宽裕起来,可以从钱粮上拿捏住了那些外镇将帅扩张之势,朝中又有足够的兵马为之震慑,这才有了从容削藩的基础。”
“剩下两分,才是正位天子持有的正统和大义名分。“
“你以为李白衣,为什么敢在河北大刀阔斧的削减那些官吏军民,难道那些军帅和他们背后的门阀,就不知道什么叫坐以待毙么。前些年那些抗税、闹饷、纵兵卫乱的时间,又仅仅是偶然么。”
“两年前安西北庭军被人断粮,将士鼓噪而起,挟持了军使邓景山,还扬言要到洛阳去自己就食,各军都做壁上观,为什么李白衣孤身前来一进中军,就马上服软谢罪。还不是某个疯子派手下,用车阵堵着营门挖壕设拒,。”
“若不是这桩事,落下的心病,你以为光靠李大公公馋进,和那位中宫的枕边风,就能让天宝神童迟迟无法回到长安么。”
“毕竟都是李家的天下的,这些年两宫虽然各离南北,却未必没有默契,西朝重内使中官,领宿卫于内,监军于外,以察事厅监临朝野。南朝则重外戚宗室,以北军重练精兵,拱卫于内,厮杀于外,却始终成相互制约之势。将来的情势,可说不好的。“
陈风笑,终于也有让人尊称上一声小陈公公的一天,置办起良田美宅,找上几房良家女子的妻妾,收养几个族子,像模像样的过一个正常富贵人家的生活。
作为内官个由阉人构成等级森严的庞大金字塔体系中的一员,排在第一序列的,当然是宫内省、殿中监、内侍监这些省监的大小头脑们,他们权倾朝野,就是外朝的宰相以下,也要小心客气的对待。
仅此于此的是内五局的司办公公,他们各领独当一面的要害差事,与宫中的人事沉浮息息相关,连那些妃子们,也要结好善意的,谋取固宠的机会。二十四坊的采造公公又次之,掌握了宫中具体的大小营生用度人事庶务,大多数宫内人,都要看他们的眼色才能过活。
然后才是各殿院园苑的执事公公,各自管领了一班数目不等的女史、宫人、内官、司役、小宦,属于现管的差事。
其中执事外朝各殿的公公,又比内廷的公公们,要过的更滋润一些;而在天子近水楼台三大内执事的公公,又要好过那些闲冷的行宫、别苑执事的公公;
哪怕在内廷中,按照他们各自侍奉的主子荣宠得失,又可以分出三六九等来,所谓一后三妃六嫔九媛美人七十二夫人,当然随着皇帝的喜好,这个排位也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
最后才是领班内官,他们是金字塔最底层的管理者,一般负责某项琐事,手下各自有若干组,由老成资深青衣宦人言传身教数名年轻白衣宦人,可以差遣。因为他们勉强可以穿接近黄色的褚色衣裳,常常被称为黄门公公。根据所司的位置,又分出许多等,站前庭的迎候公公,总比管后院花草的公公更得势,站内室门的总比站大门的更吃香。
他本是奉迎洒扫的小公公,和大多数活不下去才送进宫里的破落人家孩子一样,在这个上万公公数万宫人组成的大金字塔底层战战兢兢的活着,如果没有意外,深宫大内的某个角落,或许就是他们需要接触一辈子的天地。
当初太上一行密而不宣的出奔长安,身边只有百多名最亲随的内官,他刚好会驾马车,正顶了别人的差事,正在附近运水,被连人带车征用抓了差使,一路颠沛流离之后,还剩下下小半,还是太子的圣上,行驾西北,身边也就那么宫里的十几个老人,这个资历摆出来,就相当可观了。
相比后来相继投奔和新进的同僚,他也算的是从龙之属水涨船高,既然那位李大善人由静忠改名辅国,今上也顺手给这些忠心随扈都赐了个字,他也得了个陈太忠的名号,那陈风笑的本名,倒也没人再叫起了。
这个渊源也在那一路上搭上的,秘密派人教授他识字和宫里的礼仪规矩,如何在这个残酷侵轧的体系内混的更好,虽然受制于人并不是让人愉快的事情,不过一直以来那边也没有要求什么过分的事情,无非是引荐个门路,打探点消息什么,这点关系就一直维持着没断。
说实话,以他这个地位,管的都是些车驾舆轿的勾当,也没有特别重要的东西可以出卖,但是因为多少掌握宫里贵人的行程,所以还算是有门路的人。
比如最近一些经营天竺香料的胡商,拿这关系找上门来,据说是被察事厅京师房的某位头领给盯上了,请他出头说合上头,为了断绝这些饿鬼的想头,愿意拿出献了一大笔价值百万钱的香料和财物,托请摆平了这事儿。据说其中还有些市面上根本见不到的稀罕物。
不过,随着圣上的身体状况不好,最近那位李大公公,也似乎有些暴躁易怒且变的嗜睡起来,甚至在值事的时候,当着圣颜打起了哈欠,光是因为不小心扰了他老人家瞌睡之类小由头,已经无缘无故的接连失踪了好几位跑腿小公公。
要不要多要他们舍点,才对得起自己担待的这个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