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进来的客人,都要让他们觉得多花银子也是值得的,这才算达到了目的。
为此忙了整整一个月,累得方云宣活活脱了一层皮,不过总算没有白忙,新店开张这一天,东城食锦楼里客似云来,还没到饭点,客人就挤满了大堂。
杜益山亲自前来给方云宣撑门面,他又下贴请了广宁知府和本地首富李大山来食锦楼中饮宴。人都有个从众心理,食锦楼刚开业就能请到三位本地的大人物来捧场,那一定是有它的过人之处。有此想法的不在少数,客人们纷纷前来试吃,一传十,十传百,又有过去的老顾客帮着宣传,食锦楼在广宁的声望一下子就传扬开来,甚至连临县都有人慕名前来。
新店与南城的不同,东城的这间食锦楼,菜色以精致为主,盛菜用的碗碟也是方云宣精心挑选的,大的只有手掌大小,小的不过两指多宽。菜品配色艳丽,装饰漂亮,让人看了都舍不得吃,每一道菜再取一个吉祥好听的名字,更抬了身价。就拿一道皮冻来说,只是换了一种做法,改了一个名字,价钱就比南城的足足贵了三倍。
能来这里吃饭的人非富既贵,也不在乎多掏这点小钱,只要菜好,能让请客的人觉得体面,他们给起银子也痛快得很。
东城食锦楼开张半个月,流水就比南城三个月的还多,方云宣高兴不已,只要这样的生意能维持一年,他就算在广宁彻底站稳了脚跟。
虽然日子过得忙碌不堪,方云宣却觉得甘之如饴,只是苦了杜益山,看方云宣忙得脚不沾地,心疼得要命,劝又劝不住,心里又恨又爱,只好将手边的事情推给老六去做,腾挪出工夫来帮方云宣收帐,拢帐,好让他多些时间去休息。
时光荏苒,转眼又过了一个月,东城食锦楼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每日客流不断,方云宣也渐渐放开手脚,把南城的店铺交给王明远,自己只是偶尔过去看看,就连东城的生意也是如此,雇了一个可靠的老掌柜,把帐目往来等等杂事都交了出去,就连做菜这样的事,也差不多都交给了几个徒弟,方云宣只是在旁边指点一二。
此时方云宣还不敢彻底放手,等过上一两年,这些徒弟的手艺都有了长进,能独当一面,他就可以放心的做他的甩手掌柜,每日喝茶闲逛,快活渡日了。
杜益山请旨去南缰平叛的事自然是瞒着方云宣的,这话他一点口风都没露,方云宣也没处知道去,他对这段感情还是没什么信心,虽然抛下了一切顾虑,觉得能和杜益山多相处一天,都是老天待他不薄,可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安的。
方云宣不安起来就可着劲儿的对杜益山好。每日三餐自不用说,顿顿都是他亲自做的,端到桌前,递到手里,只差像楠哥儿似的,喂给杜益山吃。
杜益山开始还觉得甜蜜熨贴,可后来就觉出几分不对劲,这好得也太过了,简直带了几分讨好的意思。不由生起气来,这个人对他难道就这样不信任,用得着这样刻意讨好,来试图留住自己的心吗?
杜益山有时恨起来,都想着干脆把他就地正法算了,有了肌肤之亲,也许方云宣就不会这样不安了,可几次临到事前,都被楠哥儿给搅和了。这孩子粘方云宣粘得死紧,一点空闲都不给杜益山留,有时想亲近亲近,都因为孩子在跟前,而要刻意避忌着。
杜益山实在忍不了,想拉个手都不成,这不是坑死人。不由下了狠心,思量着该给楠哥儿找个学堂,把他送出去读书,这样一来这个碍事的小家伙也就没空来搅局了。
把这想法跟方云宣提了提,方云宣点头道:“我也觉得楠哥儿该开蒙了,本想给他雇个西宾,可食锦楼里事忙,就耽搁了。”
杜益山想了想,笑道:“总把楠哥儿拘在屋子里死读书也不是办法,孩子大了总要出门,还是让他去哪家学堂里附学读书,多与人交往的好。”
方云宣觉得有理,便让杜益山帮忙打听,看哪家学堂里的先生是饱学之士,他好上门去送了束脩,求先生收下楠哥儿。
杜益山答应了,隔几日就有了回话,说是广宁知府家办的家学,学堂里都是马成安宗族中的孩子,人数不多,老师也和蔼,不会随意打骂孩子。
方云宣听了也满意,带着楠哥儿,跟杜益山拜会了广宁知府,递上礼单,说明来意。
马成安与方云宣打了两回交道,也知道他与杜益山的关系匪浅,当即便应承下来,让楠哥儿明日就到马家办的学堂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