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己写好的檄文递了上去。
刚才柴锦的檄文苏彦还能说声“挺好的”,现在看到袁博朗的檄文,苏彦只能瞪大了眼,上面基本上每一句都有他不认得的字,连读都读不通的文字,他也难以断定好坏,看了不到一半,只好面带尴尬和求助的目光望着身旁侍立的刘愈。
新皇的这举动完全落在袁博朗的严重,袁博朗自己博学多才,也就理所当然认为自己的文字别人能看懂,刚才新皇还赞叹柴锦的檄文写的好,怎么轮到他这就这么一副吃了苦瓜的表情?
“还是袁相写的好。”刘愈大致看了一下便下了定语。
苏彦马上附合道:“刘将军所言极是,还是袁相国写的好,你看这……字字珠玑,写的好,写的好。”
写的多好,他也形容不出来,只是顺着刘愈的意思说。
袁博朗此时已经收起了傲慢之心,他认为是新皇不想打击他这个老臣才敷衍于他,否则也不用等到刘愈的意见之后新皇才赞他一句好。他更想知道柴锦写的是什么。
“请皇上将柴驸马的檄文交由老臣一观,老臣也当学习一下。”
苏彦再看刘愈一眼,刘愈已经将袁博朗的檄文拿给徐轩筑看,没理会。苏彦觉得也没什么,便将柴锦的檄文拿起来道:“袁相要看,那就看吧。”
袁博朗恭谨地结果柴锦的檄文,打开一看,登时倒吸一口凉气,上面只有八个大字――
“逆王无道,臣必讨之。”
如果换做以前袁博朗看到这样的檄文,一定会破口大骂其不学无术。但今i再观,便觉得这八个字好像有一股魔力,逆王无道,交待了事情的起因,而“臣”一字也深含意味,事君者为臣,有不臣之心的,当然要讨伐之。
八个字,多一个则显累赘,少一个便不达其意。真是自古檄文的典范。
而他的檄文,洋洋洒洒的一大堆,对于博学多才者也最多只是会赞一声写的好,对于普通百姓,写的是什么都未必知道,更提不起那股百姓反抗jiān佞的决心。
袁博朗再看柴锦,也觉得他也不再像以往那般愚不可及,头上也好似带着光环。
“皇上,臣请将这两份檄文同时公告天下,让天下人共讨逆王!”袁博朗请旨道。
苏彦有点莫名其妙,点点头道:“那……行吧。刘将军认为如何?”
“不如皇上就依袁相所请。”
刘愈也没想到柴锦的檄文对袁博朗会形成那么大的影响,他只是认为袁博朗有意卖弄,要让天下人来点评一下两份檄文的好坏。毕竟人家也出了力,就趁他一回心意也无不可。
…………
檄文发往各地,也就意味着朝廷正式展开了对逆王的讨伐。
写“逆王”而非指名道姓,虽然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现下但凡明理之人都能看出,这逆王说的就是四大藩王,其中又以淮王为首。
本来朝廷要伐逆,而反叛者必然第一时间回应,举起“清君侧”之类的大旗。而这次却让那些藩王们很为难,朝廷的先下手为强也定下一个基调,那就是谁露头谁就是“逆王”,他们在没有达成共识之前,还是怕盟友会反水。
因而在朝廷发布檄文之后,藩王那边短时间内也没回应。
天下间好险暂时陷入了宁静,但战场上却一刻都未休。
淮军作为出头鸟,在经过几次整顿之后,已经发起了对江北地区的下一轮狂攻,从潼关到前线的十六座郡城都好似摇摇yu坠一般,战火随时会蔓延到潼关之下。
此时潼关内,刘愈的心思却不在遥远千里之外的江水之畔的战场,他们首先要面对的,还是那支神秘的先锋军,从御林军密探情报显示,这支先锋军距离潼关已不到百里。
因为敏郡主等使节并未返回与他们接头,而潼关内又是风平浪静没有最新消息传出。这支先锋军也搞不清楚现如今潼关内的状况,檄文虽然是来自潼关,却是从长安城发往的各地,因而他们也并不知新皇的銮驾是否如消息所言就在潼关内。
骑兵毕竟不似步兵,来的快去的也快,这支先锋军虽然在逐渐逼近潼关,刘愈还是不敢打草惊蛇。以潼关内现有骑兵的数量和实力,想要全歼这支先锋军近乎天方夜谭。指望这支先锋军来强攻潼关也是不可能。
想捕获身姿矫健的猎鹰,唯一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设下诱饵。
而刘愈已经早前一步,让瞿竹率五百御林军迂回埋伏,准备在这支先锋军回撤的路上设下埋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