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七八年了,我这还是头一回看见崔二。回来的时候我再一瞅就没影了,还以为是在做梦,问了别人才知道没看错。
可不怪我吓唬你,你那个秀才公小叔子身上,多少邪乎着呢。”
见从碗里探出来好几双好奇的眼睛,多是不清楚陈年旧事的新媳妇,李大娘更有动力,接着往下说:
“他啊,月份不足就急着从肚子里挣出来,前脚被抱出去,后脚亲娘就咽了气。
五六岁的娃娃都满地跑,崔二一个字都蹦不出来,当时邻里都怀疑他是个痴傻的。
后来出了点事,崔三郎领他去山上庙里寻高僧,过了两天,只听说两个人半夜滚下山,回来的就只有一个小孩,还有崔三郎已经凉透的尸体了……”
“好了,说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有什么意思?三郎的事还能怪小孩身上了?”
见她越发起劲,刘桂兰及时出口打断:“时候也不早了,这几天大伙都操累不少,早点歇了吧。”
李大娘也只能止住话头,人们的头又埋进了碗里。
刘桂兰瞧冯玉贞脸色很差,捧着碗僵在那儿出神,以为她是这番危言耸听给吓住了,动手拄了拄她:“吃完了?先到外面收拾去。”
冯玉贞抿唇,应了一声,知道这是让她出去透口气。
把空碗放在灶台处,还是心事重重。关于崔净空离奇曲折的身世,恐怕除了崔净空本人,没人比她更清楚,正因此,她才对这个人的恐惧根深蒂固。
崔净空,幼年丧父丧母,五岁起由在黔山上的灵抚寺收养,长到十岁却突然被赶出去自谋生路,啃了两年的野草树皮,艰难存活下来,偶有一日撞了大运,被新来此地的教书先生收留。
这些不算体面的前尘旧事知道的人甚少,现在村里人只晓得“秀才公崔二”之类的名头。
李大娘显然也是只知道一个大概,村里人实则没人清楚那天在山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崔净空五岁前还不叫崔净空,是被寺庙收养后才改的名。
那天主持与崔三郎独自待了许久,夜深却执意不让他们留宿庙里,非要将两人赶出去。
崔三郎无法,只得半夜摸黑下山,大人抱着小孩,一个没踩稳,滚了下去。
滚下山后第二天,被赶着上第一炷香的香客发现时,他磕破了脑袋,半张脸血肉模糊,好似被野兽啃食过。
大片大片的暗红爬满了数级石阶,他是流干了最后一滴血死去的。身体僵直的崔三郎怀里,他的小儿子睁着一双幼圆的眼睛,嘴边是凝固的血迹……
想起那双眼睛,不由得联想起“天煞孤星”四个字,她不禁毛骨悚然。
不能深想了,冯玉贞安慰自己,崔净空高中状元后被天子赐婚尚公主,一路加官晋爵,三公主作为他的枕边人不也锦衣玉食活到了三十岁吗?
至于之后的事,冯玉贞所见的话本有头无尾,画面在崔净空位极人臣后戛然而止,恰好截在三十岁前后。
外面到底天气寒冷,她正要抬脚回屋,却发现灶台边还放了一碗自己事先盛好的疙瘩汤。
崔净空去送葬时辍在队尾,她本想等人都回来的时候端给他,那时却没寻到。
李姨随口那句“回来却不见影了”忽地闪现在脑海里,眼皮一跳,这下她彻底坐立不安了。
难不成人压根就没回来,已经走了?
生火将饭稍稍热了热,不欲惊动别人,她端着碗借微光顺着檐廊朝里走去。
冯玉贞是个没主心骨的女人。
前世所有人生大事都攥在爹娘、夫婿、亲族手里,随波逐流活,也不由己死。
好不容易重来一回,自己探了一条不辨光明的路要走,可与她暂时作伴的小叔子并非什么善类,做了几场噩梦,一天下来总是担忧。
譬如崔净空是不是出尔反尔,扔下她独自走了;一会儿又怕崔净空憎恶她拖累,最后自己也成了死在他手下的亡魂之一。
刘桂兰给崔净空临时指的住所是屋后的柴房,倒不是故意苛待他。
族祠本就不是什么专门住人的地方,除了冯玉贞和陪她的两个亲戚这几天睡在唯一的偏房,并没有另外可供歇息的地方可以腾给他。
摸黑来到尽头,柴房里黑漆漆的,没有亮着烛火,冯玉贞忐忑地叩门:“大……”把嘴边的“大人”两个字咽下,轻唤道:“二弟,给你留着一碗热汤呢。”
没有人作答,冯玉贞凑近也听不见任何声音。
心底像是拴着一块石头下沉,很是等了一会儿,又问了问,还是没动静。
“二弟?二弟?空哥儿!”
她慌了神,以为崔净空真的撂下她走了,抬手用了些力气敲门。
却不料两扇门吱呀一声,相互错开一条缝。原来没有关严实,只是虚掩着门。
门都没有关严实,里面肯定是没人的,看来崔净空确实是趁机甩开她这个包袱了。难道自己这辈子还要被困死在老宅里一回吗?
冯玉贞心灰意冷,又思及人生无望,眼圈都红了大半,扭身没走两步,门却突然从里打开了。
他声音很轻:“嫂嫂,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