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集《瑜伽菩萨戒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没有什么目标。而菩提心的根本诸位要知道是在大悲心,你对于世间的五欲生起贪求不会伤害大悲心。说这个人贪求名利,我们应该说这个人是一个有瑕疵、有过失的菩萨;他贪求名利,但是并没有放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我们应该说这个菩萨还可以再进步,因为他内心当中还有菩提心,他安住在菩萨种性,这个谁也不能否定他的价值,顶多我们说这个菩萨是一个有点过失、有瑕疵的菩萨,贪烦恼本身是不障碍菩提心的。

    但是瞋恨心不同,瞋恨心这个火一烧的时候,它直接烧到你的菩提心、烧到大悲心,使令你退失菩萨种性,所以你对这个瞋恨心的相续可不能开玩笑。也就是说佛陀要我们一个菩萨,在你的生命当中不管遇到多大的逆境,想办法宽恕对方,对你绝对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对众生宽恕包容,不一定会得到对方的谅解,但是起码对你自己有绝大的好处,你内心当中保持心平气和,对你自己只有好处,而这件事情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不要把瞋心凝结在心中障碍自己,一定要让自己用观照力、调伏力化解它,因为你别无选择。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一个初心菩萨,他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瞋心炽盛、忍力薄弱,刚刚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还是经常的发脾气;但是很难能可贵的是他已经知道瞋心的过失,而且也生起要去对治的意乐,也采取了精进的行动来修因缘观、修空观;这个时候他的「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这个是暂时的开缘,因为他已经在努力了,只要他努力他就有希望。

    瞋心从远处来说是伤害你的菩萨道,会使令你退失菩萨种性;从近处来说,对临命终会产生障碍。我看蕅益大师的《年谱》里面讲到一件事情,蕅益大师说:他一生当中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看到很多人往生的情形。他说:往往一个个性刚强的人,临命终的时候总是躁动不安,不管他修行多好;一个个性调柔善顺的人,他到临命终的时候寂静安详,屡试不爽。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净土法门本身是一个他力法门、佛力加被的法门,也就是说你成就净土的净业不是你自己的力量,是你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而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在加护病房,不是在一种顺畅的境界。其实临命终,诸位读《瑜伽师地论》就知道什么叫做四大的分解,地水火风四大的分解。其实临命终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大的障碍,你地水火风的败坏、你内心当中妄想的纷飞散乱,内忧外患。

    换句话说,你临命终的时候弥陀不可能马上感应道交、不可能马上现前,你的内心当中要度过一个非常恶逆的环境,这个时候就要靠你的本事了。那在加护病房的时候,插满了管子、旁边的亲属在那个地方吵闹,你内心能够安忍不动,把佛号提起来,等待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就是靠你平常的栽培。

    一个个性太刚强的人,在这个恶因缘当中,你习惯性是遇到恶因缘就发脾气,这个时候饶你的佛号念得再好都会被破坏。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平常养成一个对逆境的宽恕包容,到临命终恶因缘现前的时候,你才有这个力量去熬过这个临命终的障碍点,熬过了以后,你才能够去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是讲「忍辱度」。

    我们看己四、障精进度,首先我们看精进的体性,看《补充讲表》第七页:

    附表四─精进度

    (一)精进自性

    首先我们看精进的自性:

    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别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

    ─《菩提道次第略论》─

    对于修习善法,对于布施、持戒、忍辱种种的善法,或者是作有情义别之故,对于做一些利益有情的事物,这个从义理上判断应该也包括断恶,就是包括断除恶法,这个地方省略,就是对于断恶法、修善法跟度众生菩萨的三大事业当中,菩萨心生勇悍,勇猛强悍,没有怯弱退缩的心情,依止这个勇猛强悍的心所发动的身口意三业叫做精进。所以精进的体性等于是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内心当中保持勇悍,那这个就是精进。

    (二)精进差别

    问曰: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什么是菩萨成就精进的相貌呢?这是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回答当中分成两科,第一科当中又分成两段,先讲内在的习性,再讲外在的相貌。先看内在的习性:

    谓诸菩萨:性自翘勤,夙兴晚寐,不深耽乐——睡眠、倚乐;于所作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思择方便,要令究竟。

    这个「菩萨性自翘勤」,他内心当中非常的勤勉,怎么个勤勉法呢?「夙兴晚寐」,他一天当中时间都没有空过,晚睡早起,对于睡眠不深爱乐。睡眠跟倚乐不同:睡眠是全躺,整个身体躺下去了;倚乐就是斜躺,把床铺弄得斜斜的样子躺着。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内心当中对生命是有一些期许的目标,不是一天到晚睡觉,是非常的勤勉,这第一个,成就精进的第一个体性。第二个「于所作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他对于自己所承办的事情,他有一种性格就是勇敢果决,不会产生懈怠之心,遇到了这种障道的因缘,他不会因此退缩,经常思惟以种种的方便,要把这件事情做究竟圆满。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的教务主任是上慧下天老和尚,在我印象里面,他经常告诉我们一个观念:你做什么事情就是要有始有终,不要三心二意。你今天发愿要拜《八十八佛》,你就彻底的拜三年五年;你要研究《楞严经》,你就把这部经从头到尾研究个彻底,再换另外一部。修行最怕的就是三心二意,你今天拜《八十八佛》,明天看人家拜《万佛》你就拜《万佛》去了,你今天念观世音菩萨,明天念地藏王菩萨,你所有的法门一事无成。

    就是说精进的意思:「精」,专一不夹杂;「进」,你对这个法门相续不断。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任何一个法门,法法都是妙法」,但这个法门要对你产生强大的力量,你就是要熟,没有二话,熟能生巧。所以慧老师以前经常告诉我们:你拿到一本书,你就是从序分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我刚开始也不太习惯,我们总是一本书翻来翻去,后来我强迫我自己「任何一本书都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我发觉这个方法不可思议,就是会养成你做什么事情都做彻底的习惯,而做彻底的习惯就是精进。做什么事情,「思择方便,要令究竟」,一件事情在你的手中,你一定把它做到圆满为止,绝对不会中途放弃。这个是讲到一个菩萨的种性。再看他外在的相貌,这当中分两段,先看第一段:

    凡所施为,一切事业,坚固决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终不中间懈废退屈;于诸广大第一义中,心无怯弱,不自轻蔑,发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证于彼。

    对于所作所为,一切自利利他的事业,内心坚固决定,就是这句话勇悍为性,勇悍其实讲白话一点就是坚固决定。什么叫坚固决定呢?这以下从两方面来说:从待人处事来说,「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终不中间懈废退屈」,对于还没有做圆满的事情,绝对不会从中间起懈废退屈,这个是约待人处事而说;从佛法的修学上说,于诸广大第一义谛这种诸法实相的道理,「心无怯弱,不自轻蔑,发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证于彼」,对于大乘的甚深法义,能够直下承当。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退休以后,有一天应邀到一个大学为年轻人开示成功的秘诀,他把他一生的经验讲完以后,他作一个总结:一个人的成功,就是你对于你认为你应该做的事情绝不放弃,绝不放弃,绝不放弃。讲三句绝不放弃。也就是说你认为断恶、修善、度众生是你应该做的,做你认为对的事情,然后绝不放弃。如果我们今天反省一下我们过去一些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我们往往会把失败归究于因缘如此(呵),这样就很省事了。其实因缘是可以改变的,佛法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失败有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我们提前放弃,如果我们愿意再坚持五分钟,事情就会有转机,这个是事实。所以说一个精进的个性,就是你不到最后关头,你不要轻言放弃。有些人做什么事情遇到障碍就放弃、遇到障碍就放弃,这个人肯定是一个失败种性(呵),容易失败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做什么?「坚固决定」,不管做得怎么样,我就是有始有终把它做完。再看别相:

    或入大众,或与他人共相击论,或余种种难行事业,皆无畏惮。能引义利大事务中,尚无深倦,何况小事!

    一个精进种性的菩萨,进入到大众当中跟人家讨论法义,或者去做一些种种难行的事业,内心当中无所畏惧。难行事业指的是菩萨六度的法门,菩萨的六度不是小乘学者所能做的,这叫难行事业。「能引义利大事务中,尚无深倦」,对于能够引生众生义利的大事务中,这个地方的大事务指的是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大事务,都没有厌倦之心,何况一般的人群小事。总之: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菩提道次第略论》─

    以上的相貌,不管是内在的相貌、外在的相貌,都是菩萨精进的相貌。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成道的因缘当中、在诸佛的因缘当中,他有一个特色,诸位应该知道就是精进。当然诸佛所证得的法身、诸法实相的真理是没有差别;但是在整个证得真理的过程当中,因地的相貌是有差别的,每一尊佛的因地各有各的功德,释迦牟尼佛的特色就是精进。精进我们可以从《大智度论》当中提出两点来跟大家作一个勉励,互相勉励。第一点、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做一个王子,那个时候国家贫穷,王子就决心带着五百个大臣去取宝,到大海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暴风雨就把这个船破坏,珍宝就掉到大海去了。

    我们一般人遇到这种因缘就放弃了,但是王子(释迦牟尼佛)这个时候就拿着一个舀水的勺子去舀大海水,发愿说:我如果不把这个大海水舀干,我绝对不放弃。发愿以后,不得了,行力不可思议,龙王很紧张。龙王说:你要把大海水舀干,我龙子龙孙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乖乖把珍宝还给王子。这是释迦牟尼佛以前做在家居士的一个行力。

    第二点、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出家做一个出家菩萨 ,他有一次去山中修行,结果在山中看到定光如来,定光如来在山洞当中入火光三昧,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合掌,用一只脚站着合掌赞叹佛陀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以这个偈颂赞叹定光如来七天七夜,用一只脚站着。在经典上说:弥勒菩萨是生生世世做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但是释迦牟尼佛因为精进的缘故,超越九劫的时间先弥勒菩萨成佛。所以这个精进也是很重要的,做什么事绝不放弃,坚固决定,绝不放弃。释迦牟尼佛的个性,不做事则已,一做事坚固决定,绝不放弃。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讲,每一个祖师大德的修行功德不同,有些人修天台宗、有些人修唯识宗、有些人参禅,但是诸位如果看高僧传看多了你会发觉:每一个祖师都有两种特色,一个忍力,一个行力。遇到逆境的时候,他们都安忍不动;遇到修行的时候,他们就有行力。诸位读《印光大师文钞》,你会感觉到印光大师的行力。印光大师说:念佛法门别无其它,就是一个行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烦恼不能断要他断,就是这样子。

    所以一个内心优柔寡断、个性怯弱的人,说实在学佛是很慢,觉得你修行修了很久但是没什么进步,就是你没有培养一种精进的个性。净土宗强调随念往生,诸位要知道,不是随业往生,就是说他不在乎你内心当中栽培多少业力,他不在乎这件事情,但是他很在乎临命终的时候正念分明。所以印光大师说:什么叫正念分明?就是生起一个决定的信愿,你内心当中乃至于临命终让你做大国王、做大富长者、做大法师转大法 轮,你都不生起一念的受生之心。就是说你到临命终的时候,没有错,我们没有资粮,我们也可能今生才修学佛法、也可能善根薄弱,但是我们对弥陀那一分坚固决定归依的心,这是关键点,因为他是他力法门。

    也就是说你一心一意的坚持忆念弥陀的圣号,没有生起一个三心二意的妄想,这个是往生的关键。印光大师说:临命终的时候是「腊月三十算总帐」,是一个何等混乱的局面,有无始业力、无始烦恼的干扰,如果你这个念头是退缩的、是三心二意的,你怎么能够抵抗无始的业力呢?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是随念往生,而这个念不是普通的念头,你要在无始的业力当中冲过去,那是一个坚固决定的念头。这个念头哪里来呢?就是你平常的栽培。

    所以印光大师在平常的开示经常讲:修学佛法,第一个、要有忍力,忍人所不能忍,就是你要有忍力,遇到恶因缘的时候要忍得过去;第二个、要有行力,在修行的时候行人所不能行:一个忍力,一个行力,这个是修行成功的关键点。修行法门这两个都有需要。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