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禅观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学人这一次跟大家共同研究的主题是禅观与净土,它的重点就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做一个结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为什么念佛的人要把禅观的智慧做一个结合呢?
事实上佛陀在大乘佛法当中,讲了很多的法门,这当中最特别的当然就是净土的念佛法门。它特别的地方来自于它是一种他力加持,也就是说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在我们生命当中有两种力量的作用: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佛陀的力量。所以净土宗的成就就是在你临终的时候,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的心灵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必须达到一种感应道交的境界,你这一生的修行就成就了。也就是说净土宗既然是一个佛力的加持,不是说我们去做一些什么功德,而是我们必须想办法跟弥陀的功德感应,我们就做这件事情。所以感应道交是整个净土宗所追求的一种共同目标。
要达到感应道交的方法,善导大师讲得最为简单扼要,就是任何净土宗的修学者,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内心是不是能够做到顺从本愿。你能够顺从弥陀本愿的功德,你就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但是顺从本愿,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因为跟我们无始劫来内心的思考模式是相违背的。我们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转,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是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所以即便我们建立一个顺从弥陀功德的新的思想,我们一般念佛人基本上还是会落入一种真妄交攻的矛盾之中。就是你在创造一句佛号的时候,你有你过去的思考模式在牵扯你,因为你过去习惯性地顺从娑婆世界,包括顺从内在的妄想,包括顺从外在的业力。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这个就是娑婆世界的一个因缘。我们习惯性是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
当然我们接受净土法门以后,我们会建立一个思考模式,我们愿意到净土去,享受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所以一个净土宗的人,他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他这个佛号是有两种力量的:一方面它顺从娑婆世界,一方面它也顺从极乐世界,是这两种力量的拉扯。假设我们不透过禅观的智慧来做一些调整,做一些引导,我们到了临命终,就充满了不确定。
所以禅观的智慧,就是把顺从娑婆世界这一块的力量,慢慢把它化解掉,把来自于生死业力的牵扯,把它化解掉。当然另一方面加强对极乐世界功德的顺从,禅观的智慧是有助于我们做内心调整的。把娑婆世界的顺从降低,把极乐世界的顺从增加,这个就是我们修习禅观的主要目的。
好,这是简单地说明我们修学禅观跟净土的一个目的。
我们看这次的内容。将述此义,大科分六,这个地方有六大科。
第一科基础篇。这个基础就是当我们流转到现在,我们怎么去面对我们过去所留下的妄想跟业力,我们应该做些怎么样的基础,来做一些调伏跟引导的工作,这是第一个基础。
甲二的观照篇。从前面的基础,正式的生起观照,来做一些心态的调整。基础篇主要是一种愿力的修学,誓愿力的修学,设定目标。这个甲二的观照,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甲三的念佛篇。我们开始对名号功德的皈依。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心态能够对名号的功德生起真实的信心,这是念佛篇。
第四个是往生篇。我们把这个念佛的功德,能够成功地导归净土。
第五个是破障篇。破除我们内外的障碍。
最后我们谈一谈净土的功德——三辈九品,它的一个功德的差别。
前面两篇,它偏重在大乘的禅观;第三、第四偏重在净土的皈依这一块。我们说明一下。我们一念心有过去、现在、未来,《基础篇》跟《观照篇》,主要是处理我们过去留下来的心态,处理我们过去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念佛的人,不是一张白纸开始念佛,我们流转太久,我们的内心,在每一次生命当中,留下很多很多负面的思考。《基础篇》跟《观照篇》就是处理我们过去的颠倒妄想,这一块主要是处理我们过去的问题。
《念佛篇》跟《往生篇》,是处理我们未来的问题。我们怎么去规划我们来生的目标,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这四科,就是一个修行的正修。
好,我们来看看第一科甲一的基础篇。基础篇当中,此中分三:一、真正发心,二、持戒清净,三、成就佛种。
在基础当中有三段:
第一个,我们谈到因地的发心。这个发心关键在这个“真”字,真实。我们如何能够不要随顺颠倒妄想而发心,而依止真实的心来发心,这是第一个要做的。
第二个,谈到持戒清净。这个基础篇主要处理娑婆世界两种因缘,在临终的时候会牵动我们三界流转的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内在的颠倒妄想;第二个是外在的生死业力这一块。真正发心主要是消除心中的颠倒妄想,持戒清净这一块是消除我们无始劫来的生死业力。一个是内在的因缘,一个是外在的因缘。
这两种成就以后,我们就建立一种大乘的佛种、大乘的善根来作为一个念佛的基础。就是有三段。
我们看第一段,真正发心。这地方分两科:一、总标,二、结示。总标当中分成三段: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正见。
首先我们看第一科的出离心。出离心又分成三段:一、缘由,二、方便,三、证量。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会有什么过失。
先看缘由。我们请合掌。请一位同学把它念一遍。
戊一、缘由。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好,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就是说一个念佛的人,如果他没有经过一种出离心的修学,他刚开始就把佛号提起来,这个时候有什么过失呢?他流转到现在,为什么流转呢?他肯定内心当中对娑婆世界有贪爱跟取着。他只要是没有修出离心,他念佛的当下,内心的深处,一定有对三界果报的爱取,因为他过去生会留下这方面的习气。
什么叫爱取呢?希求有海乐方法。他对三界这种快乐的果报有一种希求,有一种期待。那么既然有所期待,他这个有欲就是期待,有乐,这个三界的快乐,就会产生一种系缚,他就会启动生死的业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寻求出离心。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在无量劫的生命的流转当中,经历过很多很多次生命的经验。有些经验是痛苦的经验,有些经验是快乐的经验。但如果你经历的是一种痛苦的经验,对你临终不会构成障碍的,这个问题不大。但是问题在哪里呢?我们每一次在三界流转的时候,有些是快乐的经验,这个地方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种快乐的经验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先有感受。当我们跟这种快乐的人事接触的时候,它会产生一种喜悦的感受。这个感受的下一个剎那产生很多的想像,你会在心中捏造很多的美好的影像出来。好啦,当快乐的感受跟这个美好影像结合以后,就带有快乐的影像,带有快乐感受的影像就会带动我们对它的执取,你的心就会住在上面。住在上面的这种影像,它落到你心中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你就会产生期待,你希望它在你未来的生命中再一次出现。那么你有所期待的时候,就会启动生死业力了。
在唯识学上说,我们生命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它是一种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这个水流到底是谁在推动的呢?有两块,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妄想,尤其是那种执着的坚固妄想。它们两个互为因缘,业力会带动你的妄想,妄想也会牵动业力。也就是说同样念佛的人,我们有很多人临终都会提起佛号,但是有些人很成功地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有些人会被娑婆世界的业力拉回来,因为业力太重了。
诸位!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它必须要带一种调伏过的业力,而不是一种活动式的业力。也就是说你这个业力,它必须是一种沉淀的状态,经过你的调伏,而不是你的业力是很炽盛的。业力很炽盛,你没办法带它,结果业力把你带走。所以你心中如果留下很多的这种希求有海乐方法,就是说你对三界有太多的期待,太多的希望,你心中留下太多这种美好影像的牵动,你是离不开娑婆世界的。因为这种美好经验的影像,就是一种生死业力的牵动。
所以我们带业往生,你必须要把这些业力,成功地把它给沉淀下来才可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修出离心,就是处理我们无始劫来沉淀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这些美好感受的影像。当我们临终的时候,这些影像浮出来的时候,它就是一种生死业力的牵动了。所以说出离心就是降伏对三界这种快乐果报的希求,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说明它的理由。
我们看它的第二个,方法。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无量劫来跟着感觉走,对于快乐的感受,当然产生很多的爱取,都在心中留下很多很多的这种影像。那应该怎么办呢?怎么处理呢?
看第二段,请合掌。
戊二、方便。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惟能除后世欲。
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的贪爱,其实我们真正在乎的不是外在的世界,不是!其实我们是满足心中的影像。我们每个人,当我们跟外境接触产生一个影像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乎外面是什么了,我们只是在追求心中的影像,满足心中的妄想而已,尤其是这种曾经给你快乐的妄想。这个妄想有两块,就是这个留下的影像有两块:第一个,它这个妄想是今生可以实践的,这是对今生的爱取;有一种妄想,它是来生才实践的,叫来生的妄想,来生的爱取。
我们解释一下。如果你今生是善业力起现行,你过去生的善业今生表现出来了,所以你今生的生命快乐的时间多,痛苦的时间少。你身体健康,眷属非常如意,财富也具足,所以今生让你感到痛苦的时间很少,你快乐的时间太多。这个时候你的妄想是锁定今生的,你对今生的爱取是很坚固的,你不愿意离开今生的娑婆世界,因为今天的美梦给你太多美好的回忆。当你要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舍不得的不是来生,舍不得的是今生。所以你要处理的是什么?处理今生的爱取,因为你的妄想的执着点是在今生的因缘。这是第一种人,福报广大的人,要注意今生的牵扯。
有一种人是今生他的罪业起现行,所以他今生磨难太多,生命给他的折磨也蛮多的。身体病痛,眷属不如意,一辈子为了金钱忙碌,他今生是吃尽了苦头。他不得已,他不是心甘情愿,他不得已只好放弃了今生。那么他就努力地做义工,努力地拜忏,努力地积集资粮。他干什么呢?他把他所有的希望放在来生,他希望依止今生的善业力让来生得到快乐的果报,来实践他心中的这种希求。这种人临终的时候,他很快能够离开今生,因为今生他早就非常厌烦了。这种今生受尽折磨的人,他离开今生是不难的。但是他很容易被他的妄想牵动,来生到娑婆世界得快乐果报,他要注意的是来生的爱取。
娑婆世界的业力的牵扯有两块:第一个,你可能受今生业力的牵扯;你也可能受到来生业力的牵扯。这是你要求生净土之前,娑婆世界的业力没有处理好,你走不出心中的妄想,就不可能迎接弥陀的光明。也就是说你必须让这个生死业力在一种沉淀状态。你不一定要断除它的业力,但起码它是一种调伏沉淀的状态。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处理今生的爱取跟来生的爱取。
我们看看今生的爱取怎么处理。先看今生: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首先我们看无常。如果你是属于快乐的这一块,如果你是属于福报很大的这一块,你今生的因缘给你太多的快乐了,你要思考一下无常的道理。就是说其实你今生的快乐,它是有过失的,是要付出代价的。娑婆世界的快乐都是有过失的。
今生在追求快乐的时候,有什么过失呢?智者大师讲,你有三种过失:第一个,诸欲求时苦;第二个,得时多怖畏;第三个,失时怀忧恼。所以结论“一切无乐时。”
也就是说你今生的快乐,你回想一下:第一个,你这个快乐是要追求的,你追求的时候,你要付出很多的辛苦疲劳;第二个,你得到以后,经过你年轻时的努力,中年以后你这个快乐现前,年轻的理想出现了,你可以高枕无忧吗?未必!“得时多怖畏”。因为世间的快乐,不管是这个人给你的,或者事情给你的,它是不稳定的。你会怖畏,你经常要担心害怕,因为你知道你随时会失掉。你不可能有安全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动态的,它的因缘不断地变化,你这个快乐也不断地变化。所以你得到以后,也不可能高枕无忧。“失时怀忧恼”,不管你愿不愿意,它总有一天会失掉,这个时候你内心的失望跟挫折,也是非常严重。
我们反省一下,世间善纵然给我们快乐,但这个快乐,从追求的过程,从得到以后,到最后的失掉,我们都付出了代价,付出了疲劳,付出了怖畏担心。第三个,忧恼挫折。事实上今生的快乐我们反省下来,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叫做“得不偿失”。因为你付出的痛苦太多,你得到的快乐太少。
娑婆世界的快乐,其实理论上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得不偿失,为什么我们一般人死了以后,还是愿意来投胎呢?因为你活在你心中的妄想,我们很容易被心中的妄想所误导。就好像佛陀说的,我们在享受娑婆世界快乐的时候,就像一个愚痴的众生在享受一种甜美的食物。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你在吃蛋糕的时候,其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