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就出现我们这个样子,就在清净本然当中,我们过去生看到了某一个人、或者说出现某一件事情,然后仁者心动,可能动了一个善念,去造了一个善业,你今生长得特别的庄严,也可能你动了一个恶念,去造了罪业,今生长得就普普通通。总而言之,业力就是仁者心动、去造业,而出现的。所以讲,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地方告诉了我们两个真相,
第一个、我们本来是没有任何相状的,第二个,由于我们在某一个时空的一念妄动,所以造了很多很多的业,这个业成熟了,就暂时地出现你现在这个样子。这个就是色蕴是这么回事。就是空假中三观,第一个,从空观照了心性的本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假观,看到我们心性的作用,所谓的循业发现,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业力去发现你的相貌。当然,这个地方的意思,我举个例子。比方说,我去年有一天在回我的房间的时候,我开门,不小心,门撞到我的头上,现在这还有一个痕迹,撞了一个包,在这里,肿很大。我问大家一个问题,问大家一个因缘观,我这个包从什么地方来?
你说,诶,门给我的,门撞到。门里面没有包啊,它是一个木头啊,木头怎么会长出包呢?你说,诶,这个是从你的头上长出来的。那我头上长出来,要是没有门来撞我的话,我也不会头上长出这个包啊。那我问你,当门跟我的头接触的时候,把这个包创造出来了,头上这个包创造出来,这个包从什么地方来?诸位想过吗?不是从门,也不是从头,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只就是我在某一生的业力成熟了。所以你业力成熟的时候就出现了,叫循业发现。
所以他讲“其人无故”,这个地方就是说虚妄的假相是没有根源的。佛陀讲出一个虚空的花,他说虚空的花是怎么来的呢?虚空本来没有花,我们眼睛有毛病,长了一个所谓的“翳”,眼睛有毛病,我们看到虚空有花。
好,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阿难,你认为虚空的花是怎么来的呢?你说它从虚空而来,虚空不可能长出花;你说我眼睛有毛病,说从眼睛中来,但是眼睛也不可能有花。但是你眼睛有毛病跟虚空结合的碰撞当下,就把花创造出来。我们的色身亦复如是,只能够说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只能够这样讲。就是业力成熟了,它表现出来。等到有一天,支持你这个色蕴的业力、这个能量释放完了以后,你就觅之了不可得,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说,几十年后我释净界这个相状跑哪里去了呢?回到空性去了。我从空性中来,也回到空性中去,我又出现另外一个相状。这个就是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法对于色法的看法是这样子的,它是没头没尾,只就是在当下的一个暂时的假相。但是这个假相你好好利用,它会创造广大的功德;这个假相你一旦执取,它就把你带入生死轮回。所以,大乘佛法对于假相的看法是说,它是众惑之门,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你轮回生死是靠这个假相来的,因为你执着它嘛;但是成就无上菩提也得靠它,你要靠你的色身来拜佛,靠色身来布施、持戒。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色蕴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菩提性。大乘佛法看问题是比较中道的,它不像凡夫的完全的执着,它也不像二乘人完全地排斥,它是中道的思想。
我们再看第二段,感受,戊二、明受蕴即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色蕴完全是物质,这以下的受想行识这四个蕴就讲到内心的世界,这是一个心法,只是从粗细的角度安立了四个法,都是一个明了性的心法。
我们先看最初的感受。感受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当下第一个出来的一种直觉的反应。他说,阿难,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受蕴是怎么回事呢?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双手双脚是安稳快乐,乃至于整个身体调和顺适。他这个时候呢,忽如忘生,性无违顺,他已经忘掉自己身体的存在了,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是没有感受的,“性无违顺”,他这个时候也没有顺的乐受,也没有违背的苦受。那么这个地方跟前面的观念一样,就是说,我们今生有很多很多的快乐的感受,有很多很多的痛苦的感受,但是,我们的本性是没有任何感受的,这个地方很重要。
本来无一物,那感受是怎么来的呢?看第二段,看假观: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所以,佛陀讲因缘法,他喜欢用“无故”,就是它没有一个生起的处所,它只就是在某一个因缘当中的一念妄动,使令我们左右两个手掌在虚空当中互相摩擦。互相摩擦这两个手掌比喻什么呢?一个六根,一个六尘。
六根跟六尘两个相互碰撞,就从根尘的碰撞当中产生了“涩滑冷热诸相”。蕅益大师的解释,他说,“涩”是三恶道的苦受,“滑”是人天道的乐受,“冷”是二乘的孤寂之受,孤单的、寂静的感受,“热”是菩萨的法喜、荣耀之受,产生了十法界的各式各样的感受,就是因为众生有根尘的碰撞。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所以这个地方讲,即空即假即中。观照我们一念心性的时候,观即空的时候——是本来没有感受;即假呢,因为有根尘的因缘的接触,就把感受的相状给显现出来;那么即中——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我们的感受也是跟色蕴是很相似的,完全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诸位要知道一个事情,当你看到某一个人,你起快乐的感受,你跟他之间有善业的因缘,一定是善业的因缘。跟他没有关系,跟你有关系,你自己有关系。佛教的根本思想都是莫向外求。其实,你今生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你今生会有多大的快乐、你有多大的痛苦,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没有关系,别人只是一个助缘,他顶多是刺激你的业力显现出来,他只是助缘。你看到某一个人你感到痛苦,跟他也没有关系,那是你过去生有某一方面的罪业。这叫循业发现。
在家居士可能感觉不出来,因为你们各有各的生活,你看我们出了家、到僧团,我们佛学院二十几个学生,我们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二十几年前,感受良深,真地感受良深。在一个僧团里面,大家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一个房间小小的、住六个人,住同样的地方,熬了三年。我们受用同样的环境,但是有些人三年活得快快乐乐,有些人三年活得苦苦恼恼。为什么?同样的环境,穿同样的衣服,上同样的课,你说外境可以决定我们的快乐,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各人的福报不同。
所以我们遇到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不是去责怪别人。你责怪别人,你是业上加业,那糟糕了,恶性循环。你要去忏悔。跟他没有关系,你要相信这个真理,你痛苦的时候跟别人是完全没有关系。如果你要心外求法,你的人生就没完没了。你过去的错误产生痛苦,又带动你现在的错误,那你就堕入这种轮回的恶性循环,你什么时候跳出来呢?所以,你遇到痛苦的时候,你要想这个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这个时候你的业才从此中断了,才能够真实地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业到这个时候 STOP(中断),结束了,不要相续下去,不要恶性循环。所以感受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色蕴跟受蕴这两个跟你今生都没有太多关系,主要是前生,这两个都是跟前生的业力,但是想蕴就不一样了,想蕴跟你今生就有关系了。我们看第三。想蕴在五蕴当中、在我们生命当中,是最有代表性的,对我们来生的影响也最大了,这个想蕴特别要注意了。
戊三、明想蕴即藏性。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在产生快乐跟痛苦感受的时候,接下来我们产生一些想象,就是唯识学上所说的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别,讲了很多话。诶,这个花很漂亮,从你开始说话的时候,就表示你开始想象了。这个想象是怎么回事呢?佛陀举出两个例子。第一个,谈说酢梅,口中水出。这个人想象酸梅和醋的时候,他嘴巴就流出口水;或者说思踏悬崖,足心酸涩,他想象自己站在一个万丈悬崖,他的足心就产生酸涩的感受。但事实上,酸醋并没有现前,事实上,悬崖也没有现前,完全是自己的想象把口水创造出来、把酸涩的感受创造出来,所以,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如果诸位学过唯识学,你会知道,在我们生命当中最有创造力的就是你的想象力。唯识学对于想象讲出一句话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动身——它会驱动你的身体去做事情。你为什么拜佛?是有所想象嘛,你想要去拜佛,身体才会去。你为什么造恶业?你一定有邪恶的想象啊。所以,它会驱动你的身体去做事情。动身发语——发动你的嘴巴去讲话,独为最——所有的力量当中它是最强大的。造了业以后呢,引满能招业力牵——牵引你到三界里面去得果报。你来生的果报完全是你今生的善恶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我们的想象影响我们两件事情:第一个,影响你今生快不快乐;第二个,影响你来生快不快乐。你的快乐跟痛苦就是感受,感受只是当下的直觉而已,它很快就消失,因为它是根尘碰撞,当那个尘一退失以后,外境一消失的时候,感受就没有了。但是,你心中的想象可不是啊,它是挥之不去,它经常在心中盘旋。所以,在唯识学上说,色身的苦乐是暂时的,内心的苦乐是永久的,就是你的想象。
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比方说你看到半杯柳橙汁,你产生什么样的想象?有些人会说,哎呀,真糟糕,这个柳橙汁被喝了半杯了,他看到失去的这部分。有些人看到柳橙汁说,哎呦不错哦,还有半杯!他想象他拥有的这部分。这个地方就是说,影响我们一个人快乐,其实,从唯识学上说,你的业力占百分之五十,就是影响你今生快乐、痛苦,福报只占百分之五十,你一个正面的思考占百分之五十。如果你经常去做负面的思考、经常去想象你失去的东西,你今生要出现快乐的因缘就很少很少,你今生要快乐就很难,那个乐受要出现就很难,你自己找的。你如果经常去思惟得到的东西,你今生乐受出现的比例会比痛苦的比例多很多。
所以,我们在第六意识的想象,决定你今生的苦乐,占百分之五十,前生的业力占百分之五十。但这还不是重点,因为今生只是暂时的。在唯识学上说,第六意识对来生的影响力,那不得了,你的思考模式。你怎么知道你来生会富贵呢,你怎么知道呢?可以知道的。当你有多余的东西,你是做什么想象?你喜欢跟人家分享,你经常出现布施的想象,你来生一定富贵。你有多余的东西,你习惯性把它占有,你来生福报不会太大,我保证不会太大。所以,其实你看自己,一个人一旦四十岁以上,除非你有大突破,彻底地觉悟,做一个强大的改变,否则你一个凡夫众生四十岁以后,其实你来生的相貌大致上出来,因为你的思考模式定型了,问题在这个地方。
当然,你学《楞严经》会改变,因为《楞严经》它是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所以你可以重新否定、重新塑造。我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学《楞严经》,你四十岁,大致上你的来生相貌就决定了,因为你大概是习惯性有怎么想象,就顺这个因缘就过去了,很难教育,很难改变了。学佛要早一点,是对的。当然也不一定,各人善根不同。
那么我们从想象当中看到你今生的苦乐,也从想象当中看到你来生的果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么叫一切唯心造呢?其实唯识学讲这个心的作用,就是想象力。你经常生起布施的想象,你来生是富贵;别人刺激你的时候,你经常产生一种退让、慈悲、包容的想象,我保证你来生特别庄严。应该这样讲,你前生打了很多的想象、很多的妄想,把你现在创造出来。如果你要知道你前生都打什么妄想,你看看你现在这副德性你就知道了。你福报很大,就是你产生布施的想象多。
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来生是一个什么相貌,你看看你今生大部分是打什么想象,你遇到人事的时候你习惯性用什么想象,你大概知道你来生怎么回事了呗。所以,第六意识,这个想象。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经典?学经典就是学习佛陀的想象。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嘛!佛陀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是怎么想象的,他为什么可以成佛?事出必有因嘛。佛陀当初也是一个凡夫嘛。他为什么万德庄严,我们为什么苦苦恼恼?我们对事情的想象没有他好。佛陀遇到事情习惯性用布施的想象、持戒的想象、忍辱的想象。
我们在学佛法是干什么呢?学习佛陀他是怎么思考事情的,他遇到事情是怎么思考,所以他可以成佛。《法华经》上说,佛陀出世的本怀,假借语言文字使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进入佛的想象,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