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6章 太上皇出幺蛾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高家府邸。

    虽然府上的人被杀了,府邸流血很多,如今却已经清洗干净。

    岳飞的士兵也接管了宅子。

    这一处住宅。作为了杨时的办公场所。

    杨时、赵构和岳飞都回来了,虽然赵构是康王,可是,杨时作为政事堂的次辅,以及如今治理大理国的人,当仁不让的占据了主动权。

    杨时目光落在了赵构的身上,开口道:“康王殿下圆满完成了覆灭大理国的任务,接下来,就要带着段和誉回朝了吧?”

    “是!”

    赵构点头回答。

    杨时捋着胡须道:“老朽倒是有个建议。”

    赵构连忙道:“先生请说!”

    对于杨时,赵构是打心底的敬佩,更是把杨时当作老师。曾经的他,身为赵佶的儿子,也一样是有名师教导,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对理学也有些许造诣。

    他一贯认为,自己不弱于人。

    和杨时一番交谈后,赵构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杨时的才学和治学态度让他大受震撼,自此也变得愈发谦逊。

    越是跟着杨时学习,赵构越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曾经的年岁,如同虚度。

    杨时回答道:“康王殿下立下大功,老朽建议您做三件事。”

    “第一,收集一些大理国的特产,回到东京后,才好献给陛下。”

    “第二,收集大理国南方,交趾国越朝的一些情况。”

    “第三,最好是再召集一些大理国的本土大族,让他们跟着一起去东京城朝贡,表示尊奉官家尊奉大宋的立场。”

    杨时微笑道:“这只是老朽的一点小建议,做与不做,全看康王殿下自己。”

    赵构听得眼前一亮。

    了解交趾国大越朝的情况,是有备无患。

    他的这位皇兄不是故步自封的人,相反,是积极备战要开疆拓土的人。可以预料到,未来大宋还会进一步开疆拓土。

    交趾国曾经自号小中华,杀入大宋,攻占城池,这样的奇耻大辱,大宋必定会一雪前耻的。

    提前打探消息是有必要的。

    同时,也为他将来再一次立功,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至于献给皇帝的特产,那是兄弟情谊。

    大理国的大族,或者是部落族长去朝贡,那是全了天朝上国的颜面。

    赵构心中非常的感动,拱手道:“先生的点拨,本王铭记于心。”

    杨时笑了笑,目光又落在了岳飞的身上,正色道:“岳大人接下来要镇守大理国,地方上有反叛的,还需要你调兵镇压。”

    岳飞抱拳道:“杨相公放心,您有什么安排,我全力配合。”

    “好!”

    杨时点了点头。

    他也立刻撰写了一封书信,这是需要人才的书信,恳请皇帝抽调更多的官员来大理国,要实施大理国的改革。

    杨时把书信递给了赵构,请赵构转交给皇帝,希望赵桓尽快抽调更多的官员和士人来大理国。

    人多了,才能治理。

    没有大宋的官员来,单靠大理国的人治理,很多事情就无法贯彻。

    赵构收下了书信,没有立刻就离开大理国,按照杨时的指点,收集着关于交趾越朝的情况。

    大越朝是南方交趾的国号。

    昔日,越朝刚建立时励精图治,一切按照中原的模式来,不论是官员构架,亦或是科举,乃至于兴建的文庙,都是孔子和孟子等人。

    这才是小中华的来源。

    越朝不仅和北宋开战,也和大理国开战,四面出击开疆拓土。

    只不过,国家的开疆拓土一般在鼎盛时期。到了南宋时,越朝的实力已经衰弱了很多,内部也出现了争权夺利,反而和南宋友好相处了。

    越朝和大理国接壤,恰是如此,赵构能搜集消息。

    赵构又逗留了十来天,一切也准备妥当,就不再逗留,带着段和誉一家子,以及带上了愿意去东京城朝贡的大家族和地方部落之主。

    人数不是太多,这些去朝贡的族长和部落之主,全都是聪明人,希望拉虎皮扯大旗,借着朝贡后回来掌权的。

    赵构带着人往回走,与此同时,大理国已经拿下的消息,且大理皇帝段和誉上表请降的消息,也经由探子传回了消息。

    ……

    六月的东京城,天气愈发炎热。

    只是,东京城依旧人来人往,热闹喧嚣不减分毫。

    曾经赵佶当皇帝,为了一己之私压榨天下百姓,苛捐杂税繁重,百姓日子难过,东京城虽然繁华却有很多的流民。

    赵佶见不得穷人,直接派士兵去驱逐,把穷人赶得远远的。

    见不到,就没有穷人。

    赵桓却不一样,他从不是掩耳盗铃的人。

    朝廷开疆拓土下,百姓沦为流民,那就组织起来,迁徙到边境去安置。同时,朝廷也在励精图治,使得地方百姓能安居乐业。

    让东京城的整体环境好了太多太多。

    实际上百姓承担的苛捐杂税少了,日子舒坦了,自然会有许多人愿意花钱。

    花钱这个事儿,在于信心,在于百姓对整体环境的判断。

    赵佶当皇帝时奸臣当道,打不赢北方金国,不仅有苛捐杂税,还有外部威胁,眼看着就要亡国了。

    百姓不敢使劲儿的花钱,一个劲儿的存钱,一个劲儿的存储粮食。

    有钱也不用,有多余的粮食也不敢卖,生怕遇到大灾之年。

    时局一年比一年好,百姓判断未来几年是好日子,就没了什么担心,愿意拿出多余的粮食卖,愿意花钱。

    百姓的钱用出来,地方也就繁华富庶。

    这是个正循环。

    越是乱世,百姓越藏着掖着。朝廷收不到赋税,地方越乱,时局也更坏。

    大殿内。

    赵桓翻看着奏折,主要是朝廷户部要用钱的。

    北方金国在开拓,需要用钱。关中出现轻微地震,需要赈灾。黄河今年泛滥,也需要赈灾……

    一项项事情安排,都是要用钱的。

    到处都找赵桓用钱,当家难,好在目前江南各地繁华,能收上来的钱财足够运转。

    否则,还真是难办。

    在赵桓批阅着奏折的时候,黄经走了进来,行礼道:“官家,有康王的奏折送回。”

    “呈上来!”

    赵桓从黄经的手中,接过书信浏览,越是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