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六根攀缘清净庄严的六尘。这个根尘的互相摩擦作用,或者是你过去六根去攀缘五欲的六尘,在那个地方互相摩擦作用,就把你的感受,今生的感受创造出来了。
那么这个感受有四种——涩、滑、冷、热。蕅益大师说:这个涩─苦涩,就是什么呢?三恶道痛苦的感受。这个滑指的是人天的安乐感受;这个冷是二乘的这种偏空枯寂的感受;这个热呢?是菩萨慈悲荣耀的感受。这四种感受,就是这整个九法界的感受,就是我们过去生六根攀缘染净的六尘,然后相互的作用(就是:造业),就把你的感受创造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感受亦复如是。说这个感受也不真实,个人的循业发现。
我可举一个很清楚的事情:比方说,我们有一群人,四、五个在一起喝茶,其中某一个人讲一句话,三个人听,觉得没什么,其中一个人听了就很痛苦。那你说:你的痛苦感受从什么地方来呢?你说,是这一句话引生的。不对!如果这句话,真的可以使一个人痛苦,那其他的人听到,都应该痛苦才对啊。其他三个人听了都没感受,那表示你自己有问题。我们自己这方面:可能我们曾经去毁谤过别人,我们曾经有口业过。所以这一句话,应该说:这句话,去启发我的业力。它只是敲门,那真实的感受是你的业显现出来的。
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
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从外面来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内心显现出来,让你自己受用,这叫自变自缘。唯识学说:你自己变现一个相状,你自己去受用攀缘。外在的人事永远只是一个助缘,没有一件事情是离心别有的,离开你的心另外存在,不可能的事情。
我个人体验很深的一件事情:我在僧团住了二十二年,我出家二十二年,我除了在外面讲经以外,大部分都在僧团待着。我就看这个人啊,一个人发心出家了,又走了,来来去去看了几百个。你看一个僧团,我们住同样的房子,穿同样的僧服,吃同样的饭菜,有些人整天是愁眉苦脸,有些人内心充满了快乐,很奇怪啊,同样的环境啊。在家人就不用讲,因为在家人,有些人福报大,住大房子,我们出家人是:你不管你福报大小,你来到僧团是一视平等。但是同样的环境接触的时候,福报大的人,他的善业力强,他跟外面的环境接触的时候,他自己变现的这一部分是快乐的。你有罪业的人,你本身的罪业跟饭菜接触的时候,你自己变现这一部分是苦恼的,这个人循业发现。
你迟早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可以去改造你自己。我们一般人,都是把所有的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生、一生,我们错误的痛苦的历史一再的重演,因为我们永远找不到问题的根源。
一个人不能自我反省回光返照,那你就没有一个美好的来生,你今生就空过了!
一个菩萨,你可以有一个不满意的过去,你也可以有一个不是非常满意的现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安乐的未来。就是你要觉悟,而觉悟的本身,你要先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所以一个人,当你面对某一个人事痛苦的时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去佛堂忏悔。对啊,去佛堂忏悔。你自己的业显现出来的,别人只是一个助缘。
所以这个人的感受,是自己两个手掌把它摩擦创造出来的。所以个人的感受,这个是。所以你想知道你前生到底都做了什么事情?你看你的感受就知道了。感受是看过去,下一个想像就看你的未来,这个想就很重要了。
戊三、明想阴即藏性
这个想它有两个相貌:
第一个、於境取相:感受是没有相状的,它是一个快乐跟痛苦的感受,这种直觉的感受。这个想阴它开始去攀缘一个相状,他心中肯定有一个相状,可能是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相状。
第二个、然后在这个相状里面,开始施设名言;这个名言就是分别,产生善良的分别、产生邪恶的分别。
总之,身为一个想象,第一个捏造一个相状出来,第二个在上面不断的分别,然后开始准备造业了。想就到了思,下一个行阴就开始造业了。我们看这个想阴对我们影响是太大了,尤其是:你的未来——就在你一念的想象力。
举 喻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合 法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陀解释想阴,也是用譬喻的。佛陀他讲出两个譬喻:
第一个、谈说酢梅,口中水出。这个人他嘴巴本来没有口水,但是他心中想象酸酢,想象这个梅子,那么当他把这个酢跟梅子的相状现出来以后,他在那边谈说(谈说:就是分别,不断的分别。)诶,这时候他的嘴巴就自然的流露出口水出来。
举曹操的例子:我们中国有一个公案叫做望梅止渴嘛,曹操他带军队去行军的时候,到了一个丛林,迷了路,这个士兵又饥又渴,士气很低落。曹操这个人很聪明,他出来讲话说:大家不要怕,我知道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梅子林,那个梅子又酸又大,我们继续往前走,一定可以找到梅子林,就可以解渴了。那么曹操讲这个话的时候,一般人缘这个话,他就会出现相状嘛,每一个人就有想象力了,我们听到这句话就会想…哦!里面有一个梅子又酸又甜。诶,这个时候口水就出来了,口水一出来的时候,这个饥渴的相状暂时就舒缓了,士气大振,就往前走,果然找到水。所以你说,你的口水从什么地方来呢?就是想象出来的嘛。
第二个、另外一个情况,思蹋悬崖,足心酸涩。这个人他没有真正的站在悬崖,但是他思惟自己蹋(蹋就是站立)站立在一个万丈的悬崖当中,这个时候他的足心就有酸涩的感受出现。
所以:口水从什么地方来?足心的酸涩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所以想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过去的想象力、分别功能就是从这个地方而来。大概一个人的未来,就看你平常遇境逢缘,经常用什么想象,大概就知道你来生将往哪里而去了。
这个想象在唯识学上说,它对我们生命未来的影响,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影响你是不是安乐。第二个、影响你是不是解脱。
一、我们从安乐道来看:比方说,我们现在想象一个杯子,里面装了半杯的柳橙汁。那么你面对这样一个所缘境的相状的时候,一个杯子有半杯的柳橙汁,你产生什么样的分别?有些人说:哎呦!不错哦,还有半杯哦。这个人今生跟来生,他快乐的时间多,因为他经常想象他拥有多少。那么有些人说:哎呀!糟糕了,这个柳橙汁剩下半杯而已。他看到那个空掉的那半杯,他看到了他失掉的这一部分,这个人不管你福报多大,你未来的生命,痛苦的时间肯定多。你经常思惟,你的想象力是着重在你得到的这一部分,你拥有多少,你的快乐的时间会长一点。你经常去思惟你失掉的部分,那你未来的生命,不管你福报多大都没用,痛苦的时间肯定多,因为你的感受业力显现出来以后,要经过你想象的转换。
我们第六意识的想象力,对福报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年纪越大的人越明显!
你看,差不多四十岁是一个转折点,我们四十岁之前,从唯识的角度,那个受─六根特别敏感,对不对?年轻人他那个舌头、他那个身体的感受,舌头的感受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特别强,他对外境的苦乐感受特别厉害。但是到了年纪大了以后,他的六根暗钝,你看年纪大的人,他吃什么都没什么感受了,他六根暗钝了嘛。但是你讲一句话刺激到他,那不得了、非常严重。
在《唯识学》上说:年轻人重视的是身受,老人家重视的是心受─内心的感受,因为他六根暗钝了,所以诸位,你跟老人家讲话要小心一点啊!他是靠著想象力在过活的,因为他跟外境几乎没什么接触,因为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用了五六十年,大概该破了破、该坏了坏,他吃什么都没感觉了。那么他的生命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完全靠想象!一个老人家,你讲错一句话,他这一句话放在心里面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他是活在自己的想象,心受。
这个受、这个想象我们可以这样讲:外在的环境我们没有选择权,我们今生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你会跟谁在一起,这一部分,你如果一定不满意,你要怪前生的你,你改变不了的。所以外在环境的这一部分,你没有选择权,你来到人生,你对今生外在环境,只有两个字认命,就只有这样子。佛陀不改变外境的。身为一个释迦牟尼佛,万德庄严的佛陀,琉璃王要灭释迦族的时候,佛陀用神通力三次的阻挡,还是没有成功,琉璃王照样把释迦族给灭掉。目犍连尊者不服气,用钵救了五百个释迦族,想要留了做种,结果变成血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旦这个业成熟的时候,佛陀都不能改变。
你要永远记住——
我们是生长在一个有漏的、就是有残缺的世界,这世界充满了安乐,但是也充满了痛苦,这一部份你改变不了。但是你可以选择:我用什么样的想象来面对,这个你可以选择的。
你看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老太婆,这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女儿,她大女儿是卖雨伞的,小女儿是卖冰棒的。到下雨天的时候,老太婆就很痛苦,哎呀,下雨天我的小女儿冰棒卖不出去了。出太阳的时候老太婆也很痛苦,糟糕了,我的大女儿雨伞卖不出去了,所以都很痛苦。后来善知识说:你不要这样想,你换个角度,你下雨的时候,你想想你的大女儿,把那个所缘想象力放在大女儿身上,哎呦,雨伞卖得不错。那么出太阳的时候,你想象你的小女儿,诶,不错啊!冰棒卖得不错。大女儿要卖雨伞、小女儿要卖冰棒,这老太婆没办法做主的,他作不了主的。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但是你心中去面对生命的时候,你要怎么去想象,这是你可以做主的。
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诸位受了菩萨戒,你在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法王说,一个人要行菩萨道,你不能让自己落入到非常痛苦中,不可以。你的生命经常活在痛苦当中,你很难发菩提心。佛法不追求快乐,但是要追求安乐,适当的安乐。你连你自己都不可能让你自己安乐,你怎么让众生离苦得乐呢?所以我们改变不了外境,但是你经常要作正面的思考,这一部分是你可以做主的。
二、解脱道:当然这个地方讲安乐道,那解脱道更是如此。极乐世界的功德,你对佛号的皈依,一个人对佛号万德洪名,然后一心归命,那你这个佛号的功德,要跟极乐世界的庄严相连结才可以。这块我们等到《念佛圆通章》再来说明,我们如何把佛号跟极乐世界的功德做一个连结,然后对佛号产生强烈的皈依。
总而言之:在你修学当中,你想要让你今生活得安乐,更重要你要创造美好的未来,你的想象力很重要。你看你…你有财富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来想象,你喜欢跟人家分享或者独自占有,这样的一个想象开始运转的时候,其实你来生的相貌就开始出现了,所以我们的想阴会决定我们今生的苦乐,也会决定你来生的去向。
戊四、明行阴即藏性
这个行就是一个流动相,我们凡夫的心不是寂静的,他是一个躁动的、动态,这个动态就开始造业了。所以前面的第六意识是想象,这个行阴就是造作。当然它的造作其实受了想阴的影响,你的心往哪一个方向思考,你认为财富是跟人家分享的,你有这样的思想,你就会造作布施的业出来,所以你造作的一个方向,是受著想阴的主导,所以到想阴之后变成行阴。
举 喻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
合 法
【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那么我们内心的一种造作的功能,是什么意思呢?佛陀说就像一个暴流,就是一个从高山上,流下一种快速的水流。那么这个水流的性质有两个:第一个、波浪相续;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它中间是没有中断的;第二个、而且它前面的波浪跟后面的波浪,不会互相的超越。
所以当我们在造一个业的时候,一直造业,那个心是念念相续的,才能构成业力。你看我们造业的时候如果中间忏悔,那么这个业就没有成就。就是你在做的过程当中,方便时、根本时,在整个过程当中只要你忏悔,然后改过,那这个业就不能成就了。所以业一定要怎么样?相续,很坚定,那么这个果报就很坚定。
唯识学讲一个业的成就,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意乐:你要有这种动机,你看你你开车来慈明寺,你压死了三只蚂蚁,这个算不算罪业?这根本不是业,这个不能讲罪业,因为它里面没有动机啊,没有意乐啊,这顶多也是无记业而已,不能讲杀业,杀业的成就要有杀心的、要有意乐的。第一个你要有意乐。
第二个、你要有加行:你要有方法,你要采取行动。
第三个、究竟:对方死亡。
所以这个业它要像水流一样,一个接一个,要有相续力、坚定力,要有意乐、加行、究竟才构成一个业,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在这段文,蕅益大师讲出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你读到行阴以后,你要去思考两个问题:
一、造业是谁?
二、忏悔是谁?说:诶!造业是我啊,我在造业啊,也是我在忏悔啊!不对!造业的就是:你那个内心当中,那个念念相续的念头,行阴就是那种造作,是行阴来造作;现在你忏悔呢,也是靠行阴缘三宝的境界来忏悔,所以我们真正的造业是行阴来造业的。当然这个行阴我们作不了主的,从修证的角度,它是受著想阴的主导,还是在你的想象,你是正确的思考,或者邪恶的思考,就引导这个行阴去造业了。
戊五、明识阴即藏性
这个识阴就是一个我们讲异熟识,第八识的一个仓库。前面的感受而产生想象,带动我们的造业,那么这个业造完以后,跑哪里去呢?跑到我们第八识。第八识全部一五一十的把它收藏起来,就累积一个来生的能量。我们看这段经文:
举 喻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合 法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讲出一个譬喻说,比方说有一个人取频伽瓶,这个频伽瓶就是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这种鸟,一个身体两个头,因为形状很美丽,所以商人就把它做成一个花瓶的形状。但是它本来是两个头,但是两个嘴巴是相通的,但是这个时候把两个口啊向外开通的口把它阻塞。一个频伽瓶阻塞两个孔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我、法二执;凡夫因为执著有一个内在的我,跟外在的法。这时候我们就产生生死轮回了,就有以下结果了:
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那么本来迦陵频伽瓶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是一空无二空是相同的,但是这个人把这个瓶口塞住以后,他就认为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不同。那他怎么做呢?他就带着这满满的虚空啊,擎(擎就是携带)拿着这样的一个瓶子啊,就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远行,到他国去享受。那么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是比喻什么呢?比喻说:当然阿赖耶识或者讲异熟识,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根本。它就不断的释放业力、成熟业力,创造一个果报,又创造一个果报。但是它在创造果报当中,其实它的本性还是毕竟空寂的,我们讲梦里明明有六趣,就是阿赖耶识当它被阻塞的时候,被塞住的时候,我们看到无量无边的一次一次的生死轮回,但是你醒后空空无大千。其实这个花瓶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是不二的,阿赖耶识的本质,跟真如是不二的,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