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太子的名声如日中天,单纯对百姓来说,已经是盖过陛下了。
按照现在的情况下去,魏王几乎已经失去了跟太子夺嫡的可能。
所以大家现在看太子,就要跟以前不同了,而是要当成未来的皇帝看待。
李世民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明白的。
按照正常来说,这个时候李世民为了平衡太子过早成长的权力,应该是出手进行压制,并且进一步增加魏王的势力,再度拉回平衡。
可李世民迟疑许久后,一直没有出手。
这跟太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太子现在所准备的事务,并非是争权夺利,也没有大肆去拉拢官员,武将。
在兵权这块,唯一有些动作的,只能是讲武堂了。
可讲武堂的学子,都不过是底层的旅帅军官,都底层了,还打压什么?
金吾卫这边,也只是苏定方,陆仝两个金吾卫将军,根本没触及到禁军十六卫大将军的核心。
从兵权这方面看,自然打压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再把目光转到文官这边。
太子跟长孙无忌关系好,可长孙无忌是凌烟阁第一功臣,还是太子的亲舅舅,关系好是正常的。
魏征,褚遂良这些就不说了,坚定的太子党,但究其根本,是在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再往下就只有太子丈人苏亶,在担任大理寺少卿,这也没有什么必要。
其他方面呢。
东宫的文官们,现在一门心思都在天工开物上,这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李世民自然没必要阻止。
新提拔的崇文馆学士李淳风,执掌农学院,农业国之根本,李世民难道还担心大唐粮食生产过多吗。
太子本身一直在开设石炭厂,就目前来说,煤炭日后将会成为大唐朝廷国库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堪比粮食赋税。
再就是太子修建暗渠,设立环卫司。
李世民让张阿难去探查东宫。
得到的消息是,太子每天都很忙,忙着造高炉,造水泥,打造明光铠,改良纺织机,灌溉工具等一系列事情。
这怎么去平衡,又怎么去打击。
李世民就算是想要去打压太子,也是要能找到个下手的地方吧。
就目前来说,李世民还真就找不到可以对太子下手的地方。
反而是按照现在这样情况的发展,大唐国库越来越充盈,尤其是煤矿这块,将会给大唐攻打高丽所需,提供大量的军费兜底。
毕竟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跟经济。
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亏本买卖。
“宣相里玄奖觐见。”
李世民吩咐道。
很快,相里玄奖走进殿内。
“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
“赐座。”
“谢殿下。”
李世民道:“相里玄奖去过高丽,让他跟大家说说高丽的情况吧。”
相里玄奖是唐朝魏州冠氏人,担任司农丞。
去年奉命出使高丽,要求高丽臣服,并停止对新罗的战争。
相里玄奖到达平壤后,告诫高丽莫离支,但莫离支不听。
相里玄奖作揖道:“是,陛下。”
随后指着地图开始讲述。
“这里是辽东城,城内生活着大量前朝遗民,是高丽之门户,前朝三征高丽,亦是以此为主要进攻目标。”
“然隋炀帝三次亲征高丽,都未能将其攻克,可见辽东城防御之强。”
“我在抵达辽东城后,便刻意留心了辽东城的军事布局,在建造上,因隋末乱世的缘故,大量的隋人逃亡辽东城,为其带来大量人口和工匠。”
“这些年高丽方面一直在不断加强对辽东城防御工事的建造,攻打难度比之隋朝要更难。”
微微停顿后,相里玄奖指着第二个城池介绍道:“这里是高丽盖牟城,是连接高句丽辽水防线两大据点,南面的辽东城和北面的新城之关键城池。”
“对于战高丽的整体防线布局,有着重要的连接和支撑作用,在辽东城受到强烈攻势的时候,盖牟城便会发兵救援。”
“这里是白岩城,位于辽东城东北,距离辽东城很近。”
“城因山临水,四面险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使其成为卡在辽东城旁边的一个重要堡垒,对辽东城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这里是卑沙城,其地理位置靠近海边,对于高句丽的海上防御和贸易等方面有着巨大作用,若从水路进攻,则必取卑沙城。”
“这里是安市城.”
“这里是新城”
“这里是玄菟城.”
相里玄奖详细的介绍高丽前沿地区,各个城池的情况,包括他们的特点,大概的军事规模。
李世民之所以让其来进行这番介绍,是因为大唐大部分军队将领,是没有去过高丽的。
对于高丽现在的状况很是陌生。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进攻前,自然要有足够的了解才行。
也能为接下来的战争制定出更好的进攻路线。
李承乾默默的听着,哪怕是说有黑火药这样的攻城利器,但也要对高丽的城池防御体系有足够的了解。
黑火药的主要作用,还是在炸毁城门这块,其他类型的战争,意义就相对较低了。
当然,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来说,城门就是最为坚固的防守堡垒。
高丽能扛住隋炀帝的三次攻打,所依靠的就是险恶地形,还有坚固的城防。
没有了坚固城防,高丽又拿什么来抵抗大唐军队。
对于相里玄奖介绍的这些城池,最有印象的就是安市城了。
因为历史上,李世民第一次亲征高丽,安市城之战是一个重要战役。
此城易守难攻,唐军久攻不下,尽管李世民采用了围点打援等战术,取得了歼灭高句丽、靺鞨联军十五万人的重大胜利,但始终未能攻克安市城。
安市城的顽强抵抗,也成为李世民东征高丽的一块顽石,影响了整个东征的战果。
第一次东征,唐军先后连克盖牟等多座城池,大量歼灭高丽军队的有生力量,使高句丽国力衰落,但最终未能达到攻灭高丽的战略目标。
按理说这样的战果已经是不错了,之所以没能灭国,也有李世民求稳的原因。
毕竟隋朝百万大军三征高丽都没灭掉,他这里才十万大军。
久攻不下安市城时,有将领建议绕开安市城,转而进攻乌骨城,进而渡鸭绿江直取平壤。
不过长孙无忌反对,认为这样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
为了区区一个高丽,就让陛下去冒险,任何差池都不值得。
李世民觉得也是,所以选择继续围攻安市城,最后无奈退兵。
第二次进攻高丽,只是为第三次作准备,采取了小规模袭扰的战略。
第三次李世民准备了三十万大军,伐木造舰,造海船以及双舫1100艘。
因为制造船舰花费物资巨大,以至于有些百姓需要卖田地房屋才能上缴物资,导致百姓无法供养子女,米面粮食价格骤然上涨。
此次东伐使百姓生活质量大量下降,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有州县山僚出来反抗,但是李世民却并没有放弃此次东伐。
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三十万军攻打高丽,必能将其一举歼灭,李世民很有信心。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高丽就要灭国了。
但偏偏就出了意外。
次年春季,李世民病重,五月驾崩,第三次征讨高丽也就无果而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