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七章本土化不代表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同样的,对宁昊就更可惜了。

    那么好的电影,才这一点票房,觉得欠他一张票。

    宁昊收割了一波观众缘,对于他以后的电影有很大好处。

    这一世,在改变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偏见上,《疯狂的超市》做的比石头更好。

    超市更接地气,不用观众事后感慨,当场满足。

    “不要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我们要自信一点,再自信一点。”

    沈三通指出目前石头剧本的问题。

    宁昊在石头这部戏里,是有点不自信的。

    一方面宁昊非常喜欢盖·里奇的电影,更加欣赏其拍摄手法。

    另外一方面,宁昊有顾虑,怕观众不接受,也怕被人骂抄袭。

    所以在剧本写作上,他刻意回避盖·里奇的手法,企图建立一种全新的方式。

    沈三通认可这个想法,本土化是对的。

    要赚中国观众的钱,就要让中国观众喜欢,必须本土化。

    但什么是本土化,沈三通和宁昊就有了一些分歧。

    或者在什么是中国化方面,有分析。

    《两杆大烟枪》那种混乱、黑暗的背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大英有那样的文化。

    大英的大缺大德,可不是只对殖民地,它对自己的本国民众也一样。

    举个例子,当年铁娘子弄私有化,把铁路分了。

    搞的方式非常脑残,政府承担运营成本,收钱的交给私企。

    把整个工人,也就是底层出路给断了。

    盖里奇就成长在那个环境之中。

    如此环境之下,产生的文艺作品,带着混乱、黑暗、绝望很正常,可以理解。

    谁放在那个环境之中都是这样。

    可是老中不一样啊。

    宁昊理解的本土化,在沈三通看来,是“土化”,一股土味。

    弄进泥地里,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

    好在没有多少殖味,多少能让沈三通接受一点。

    前世沈三通干土木,真是憋了一肚子火,亲眼目睹了舆论变化。

    80、90年代,中国基建不行,吹基建吹高楼大厦。

    零几年之后,特别是08年之后,中国基建行了,变成高铁等一等你的人民了。

    改吹内涵,吹文化了。

    谁说国产电影一定要土,谁规定中国就是土?

    那建设那么多高楼大厦做什么,要工业化干什么?

    国外的高楼是高楼,是文化,是文明。

    中国的高楼就不是高楼了,换成中国,基建发展反而成原罪了?

    没这个道理。

    方言可以有,但是不需要刻意。

    当然了石头也有可能是成本问题,但是沈三通监制这版,厂房要有厂房的样子。

    经营困难,人愁眉不展,但是色彩要亮,地方要宽敞。

    01年加入世贸之后,是迎来大发展的。

    来点工业文明的东西,精神状态要振奋。

    不是大缺大德的大英就不用硬cosplay,自信一点。

    “我会和昊子做好沟通。”邢爱那将沈三通要求记下来。

    “沈导,我们一定编好这个故事。”岳小军等编辑也做了表态。

    他们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才知道是超市第二部。

    很激动。

    这可是一亿五千万电影的续集,弄好在这行一步登天,扬名立万了。

    “我只是提一下意见,这部戏主要还是以宁昊的想法为主。”

    沈三通对于《疯狂的石头》剧情记得很清楚,他也多刷过,真是一部好电影。

    不过他不会直接拿出来,这是宁昊和其他主创的机会。

    石头这部戏里面,他的角色是元帅。

    将军是宁昊,其他都是小兵。

    元帅是要统筹大局,把握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