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一面,

    丁二、广明所变唯识(分二:一正明所变。二、广释外难。今初)

    戊一、正明所变

    本颂藕益大师把它分成三大科,就是唯识相、唯识性跟唯识行。前面的唯识相、唯识性是属于一个解门,唯识行是一个行门。当然解门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前,应该要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而能够正确的理解到生命的真相。有关生命的真相,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那么他们也提出了对生命的不同看法。这当中主要有两个内涵:

    一、外道——无因缘论、邪因缘论

    第一个、无因缘论:一般的哲学家认为说生命是没有任何的因缘,一个人会痛苦,一个人会安乐,这件事情是没有任何理由。换句话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你今生比较庄严,你今天的身体比较健康,这表示你的运气比较好。他这个人身体多病,就是他运气不好。整个背后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理由,当然断恶修善完全没有意义了。所以这样的无因缘论就促成了,整个人生的一个所谓的及时行乐的心态。这个是佛陀出世之前,在印度的论师里面其中一个观念,叫无因缘论。

    第二个、邪因缘论:生命的确是有它的因缘,这个因缘是大梵天,就是大梵天它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快乐痛苦,所以我们应该向大梵天来祈祷皈依。就是说你的快乐痛苦你自己不能决定,你断恶修善是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你向大梵天祈祷这件事很重要了,因为他决定了你的快乐痛苦。这种因缘观,佛法认为这是邪因缘论。佛陀出世以后就提出了:

    二、佛教——正因缘论

    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生命的快乐、痛苦的生起,跟他的还灭都有规则。这个规则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念的活动创造了我们的生命,就是所谓的万法唯识。你心念一动,那么这个念头对我们未来的生命就是一个影响力,一个主导力。这个心念假设我们念念的随顺,就构成整个心念的相续,也就构成我们整个生命的相续。所以简单的说,生命的真实相,是由我们每一个人心念的念念造作所创造出来的,生命是我们的心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就是整个唯识的宗旨。

    前面一科是把能创造万法的心,所谓的三能变相讲过了,这以下就说明所变现的万法,这个心念是怎么变现万法的。前面是约能变现,这个地方约所变现,这当中分两科,初、正明所变,正式说明依止我们迷悟的心所变现的这些杂染法跟清净法。第二个广释外难,对于万法唯识的道理,这当中二乘跟外道提出的三种问难,唯识论师加以破斥,破除邪执广释外难。我们先看第一科:

    戊一、正明所变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怎么知道这是心识变现的万法?在万法当中当然有它因缘的我相法相,我相当然是能受用的我,有所受用的这些种种的差别的法,不管是我相、法相都不是离开我们的心识,而别有它的自体,换句话说由这个观念就建立了万法唯识的道理。

    这个问答问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人的心情,比如说我眼睛看到很多的东西,看到很多的颜色,我耳朵也听到很多的声音,我们总觉得这些色法跟声音都是有真实性的,就是这些东西跟我的心识没有关系。我们一般人的心情,心外求法,这个声音是这么的真实,怎么说是我心所变现的呢?提出这个问难,看论师怎么回答: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发明正义,就是说这一切法是诸识,这个地方的诸识是八识的自证分,八识的自证分它能够转变,这个转变简单的说就是依体起用,我们说明一下。就是说八识,当然我们前面说过是三能变——异熟、思量、了境,那么异熟、思量、了境的心识,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了别的作用,这就是转变,产生了见分跟相分,这叫做转变。依体起用,从一个自证分的自体而生起一个明了的功能,这叫转变。

    当心识在生起了别作用的时候,它就变现了分别跟所分别,这个分别是指能分别的见分。能分别的这是一个见分,我们前面说过了;那么所分别的是叫相分,我们所显现的影像,可能是一个杂染的影像,也可能是一个三宝清净的影像。所以我们一个心识一动,那么就变成了见相二分,一个能分别的心、一个所分别的相分,不管能分别、所分别,其实都没有离开心。这个是先做一个总说。

    以下做一个总结:“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所以由此义故,由自证分转成见分、相分这个道理,所以“彼”,这个地方的“彼”就是心外的实我、实法,这个是不存在的,这个是我们自己的颠倒所捏造出来的。所以由此义故“彼”,心外的实我实法是不存在的,的而建立了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是我们的心念的了别活动,只能够在自己心中的影像活动。

    譬如你今天看到佛像,你能够去了别这个佛像,就是你的心跟佛像一接触的时候,你的心要先转成一个佛像的影像在你的心中出现,然后在你自己的心中的影像里面去了别、去造业。你不能够去了别你心外的佛像,不可能!所以“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不管是你能分别的心,不管是你所分别的境界,都不离开你的心识。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正明所变唯识,而决无实我实法也。

    我们这个地方的论文,说明了所变现的法是心识的造作,没有心外的实我实法,这是总说。以下把偈颂分两段,先解释第一段“是诸识转变”:

    “是诸识”者——指前所明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也。

    “转变”者——诸心心所之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也。

    是诸识者,这是前面八个心王的自证分,还有它所夹带的心所。转变就是诸心心所之自证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生起一个了别的作用,包括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就是依体起用。

    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所变相分,名所分别。

    离此见相二分,则彼实我实法决定皆无,是故一切无不唯识。

    万法唯识的道理,藕益大师以五位百法的观念把它做一个会归。唯识学认为宇宙的万法可以归纳成五个法,这五个法大部分是先分成两种:一种是有为法,一种是无为法。

    有为法就是说这个法它是有生灭变化的,你要去做才有。比如说人的果报,这人的果报是有为法,你要去持五戒十善,这人的果报才能出现。那么当然空性的道理,你不能说是有为法,你不管造善、造恶它还是空,它是不生不灭的,它没有生灭相。有为法又分成四个:

    一、心王有八……即自体唯识(唯识的自体)

    第一个、心王,就是自体唯识,就是我们心识它的本身的自体。

    二、心所有五十一……即相应唯识(就是跟心王相应的)

    心所就是它的相应,当然心王是八个,八个等于是三类:异熟、思量、了境。它在活动的时候带动它的眷属,这个眷属都是所谓的相应唯识。

    三、色法十一……即所变现影像唯识

    色法,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所变影像,我们所受用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都是我们心中的影像。

    四、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即分位唯识

    那么不相应行,当然它只是一个名词的概念,就是分位唯识,它是在解释前面色心诸法的差别相所安立的这些名词。所以这个有为法,其实简单的说就是色法跟心法,简单的讲就是两个,心法就是能分别、色法是所分别,都不离开一念心。

    五、无为有六……即实性唯识也

    无为法其实也不离开心,因为无为法的我空、法空的真理,它就是在解释内心的体性。前面的四个是解释心的作用,所以这样子讲不管有为、无为,都不离开我们一念心识。

    我们凡夫的颠倒,总觉得我们的心跟外在的环境是两件事情,有我相人相的对立,我跟这个环境是没有关系的,那么我在这个环境造作,就产生一种对立的思考。但是唯识学它认为这样的思想是颠倒错误,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心中的影像活动,你不可能跑到外在的环境去活动,不可能。

    过去埔里有一个居士,他学佛也很久了,有一天他来找我,看他那样子心情很伤心。他说师父我感到很后悔,我说你是发生什么事情那么后悔?他说他很努力的去工作,积集了一笔钱,这笔钱他供养埔里——当时有一个道场盖大殿,他就把他的钱很真诚的供养盖大殿,然后这个大殿盖好他很欢喜,他觉得大殿盖好他的功德也成就了。但是没多久发生九二一大地震,大殿全部破坏,他说他真是后悔,他的功德被破坏了,早知道他就不管这个大殿,他应该到其他的地方去供养。

    我说你的功德的确被破坏了,但是不是地震破坏,是你的后悔。

    佛法的因缘观就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我们从佛法的道理来解释这件事:你当初的功德是你的心去缘大殿的影像,心跟大殿接触的时候,你心中出现一个相分,见分是你能布施的心,然后这个能布施的心在三宝的境界里面,念念的起施舍心,念念的造作。所以其实当大殿盖好的时候,你的功德已经成就了,你的功德已经念念的造作、念念的造作,已经熏习很多布施的种子。至于大殿保持多久,那是众生的共业。你对于曾经做过的善法,我们前面也说过,后悔它是一个破坏法,你一后悔,折损你前面的功德。

    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到布施度,他也是提出这个观念,他说所谓的布施不能约外境安立,要约内心——能施舍的心。比如说我今天有个东西,我现在有两支笔,其中有一支笔看起来我很讨厌,我很讨厌就送给别人。在菩萨道不认为这个叫布施度,不能讲布施度,这叫你送给他。因为布施它必须是要能够生起无贪,对治悭贪的心所。这个东西你根本就不要,你去丢给别人,这个不能讲布施了,就是你送给他这样子,不要说是布施了。

    宗大师说为什么布施要依止内心安立?而不约外境呢?

    宗大师说三世诸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的布施所成就的宫殿现在全部都消失了,但是三世诸佛的布施功德还是圆满,不会因为他所布施的法的消失而有所减损。就是他假借这个环境在造功德的时候,他功德成就。那么当然这个环境是生灭法,会消失,但这是借假修真,假借生灭法来成就内心真实的功德。所以唯识的观念是认为:

    生命的重点在于过程,不在结果!

    结果当然什么东西都是无常破坏,但是问题是,你曾经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环境?你用善心?用恶心?那么你就累积一种业力,业力对你来说又有影响。比如说我们今天,一杯开水,当然你拿到开水的时候,你自己的心中会出现一个水的影像,你把它丢掉了,很浪费,这样子折损福报。假设我们今天一杯洗钵水也是一杯开水,我们很虔诚的

    愿此洗钵水,如天甘露味,

    施食众鬼神,悉皆得饱满,

    我们也把它丢掉,同样是把这个水丢出去,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咒愿有善心,我们是希望这个水来布施鬼神,你这样子把水丢出去是功德相。在唯识学的定义,这样的造作是一个功德,这样的造作对我们的生命会创造安乐的果报。这个时候我们想,这两个人同样把水泼出去,一个人折损福德,一个人增加功德,当然结果都一样(把水泼出去),但是我们也讲过了,

    佛法是认为生命重在过程,你这个过程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人和人之间周围会有一些好的因缘,我帮助你、你帮助我。但是也有一些过去的恶因缘也会接触。当然我们如果没有学唯识,你伤害我,我也破坏你。但是我们学唯识以后,你会重新的去反省、思考这件事情:就是说今天某一个人他伤害你,可能用言辞来诽谤你,或者用种种的方法来障碍你。他伤害的其实不是你,他是伤害他心中的一个影像,他嗔心的火在心中自己燃烧,然后在自己的影像造业,如果我们今天也伤害他,我们也是在心中的影像,自己起嗔心的火,这个火还是燃烧自己。所以一个通达唯识的人,他的心情是:

    别人怎么做我不管,我要求我自己不起烦恼。就是:起烦恼不能有任何理由!

    因为你起的贪欲的火,嗔恚的火,这个火是在你自己的心中燃烧你自己心中的影像,你不可能伤害别人。你这样子燃烧的结果是伤害你的生命,伤害你今生的安乐,破坏你的寂静,也伤害你来生的安乐。所以说你要知道“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一个修行人的态度就是你怎么做,那是你自己的因缘。但是我要求我自己,我要善调其心。比如说你敢伤害我、我不敢伤害你,我的确是不敢伤害你,因为我伤害你的心是在我心中的影像造业,累积我自己的业力。

    这个地方“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所以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人的造业都是在心中的影像造业,而把这个影像称为一种业力,我们再自己去受用,我们不可能离开这一念心识,去了别外在的境界,不可能!这就是整个论文大意,当然这段论文是把前面的内涵做一个总结。

    这段等于是先把一切的色心诸法会归到唯识。看第二段广释外难:

    戊二、广释外难(分三:己一、释分别由何难。己二、释生死由何难。己三、释违经三性难。 今初)

    有关万法唯识的道理,二乘跟外道就提出了三个问难,这当中有三科:初、分别由何难,二、生死由何难,三、违经三性难。先看第一个,

    己一、释分别由何难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我们一般人总是觉得我的心是受环境的影响,我到什么环境,这个环境就对我产生影响。如果说一切法都是心所变现,而没有心外的境界,那么为什么有分别心呢?我分别心的善恶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就好像说是上帝创造的万法,怎么会有上帝呢?他提出这个问题了;说心创造万法,那么你这个心是怎么来的呢?是谁创造的你呢?你的心识创造了一切的法,三恶道是你创造的,天的果报也是你的心创造的,那么你这个心是谁创造的呢?由何而生种种分别心的?二乘、外道就用这个观念来问难唯识的学者,看大乘的唯识论师怎么回答: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当然这个问题是问得非常好,说是万法唯识,我们的心创造了地狱,也创造了恶鬼畜生,也创造了人天,那么这个心是怎么有的呢?这当中有两个因素,一切法因缘生,心也是因缘所生法。这当中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我们过去的业力,你造的什么业就会影响到你今生的心态。“由一切种识,如是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