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进程逐渐深入,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不对。
连杀带抓的鬣齿兽已经接近百万了,连一只雌性都没有,这似乎已经不能用分工来解释了。
郝淑雯院士提出了新模型,认为鬣齿兽是一种类似蚁群或者蜂群的模式,繁衍完全由一只兽母来负责,其他都是工具兽,这也是当前状态下较为合理的解释。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过不去的坎,按照常规认知,能够以一己之力完成一个族群繁衍的母兽,因为其需要长期汲取大量能量,其外形上一般都要比其他兽体大很多。
但鬣齿兽每次毁灭巢穴撤退的时候,在逃亡队伍中看不到这种特异生物。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夏军曾经布置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环绕困住了一个鬣齿兽巢穴,然后发起全线冲锋,试图揭开兽巢的真面目。
结果,眼看外面打不过,逃又没处逃的鬣齿兽群,毅然撕碎了巢穴中的一切,等到夏军的冲锋队杀入兽巢时,看到的是流淌满地的破碎生物组织。
专家组花了六七个小时时间,在巢穴中一点一点的整理,最终还是没能发现任何关于鬣齿兽母兽的痕迹。
部分专家猜测鬣齿兽是否有可能是雌雄同体,无性繁殖,但是解剖学不支持这一点。
在这种一筹莫展的时刻,郝淑雯教授用起了最笨的办法。
她带着几名助手,每天不停地看视频记录,把每一个巢穴的录像一帧一帧的观看和记录,对各个巢穴中外出活动的鬣齿兽,记录特征,进行命名。
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鬣齿兽数据库之后,郝教授尝试在录像中追踪每一只鬣齿兽的活动轨迹。
这是个庞大的工程。
对于这些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家伙,连AI都无法做出准确的比对,但是郝教授可以。
按她的说法,每一只野兽,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习惯,有自己的眼神和表情,当我看它看的足够久之后,我就能在兽群中一眼认出它来。
我已经认识“它”了。
在持续进行了三十多天的观察之后,郝教授终于提出了一个猜想。
“这里是我对两万多分钟的视频进行提取剪辑后的结果。”
“看这一只,编号为D2711号的鬣齿兽,我个人把它叫做‘小怂货’,它看见体型比它大的鬣齿兽,眼神会下意识的躲闪,不敢直视对方。”
“我们多放几个镜头,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眼睛往旁边飘了。”
“这个镜头,看见没,这里又躲了,再看这一次,是不是更明显?”
专家组的教授们拼命瞪大了眼睛。
这特么,这么远距离的视频资料,你居然能看出怂的眼神来。
“再看这一只,编号为D1305号的鬣齿兽,我喜欢把它叫做‘摆耳朵’,因为它每次听到声音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微微向后摆动耳朵的动作。”
“我们也来多看几个近景比对一下。”
专家组组长擦了一把汗,举手说道。
“郝院士,我们完全相信您的比对能力,您不用再比对了。”
“直接说结论吧,指挥长们都听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