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能摸不清对方的脾气,自然是早有准备,将那少年衙役的身份背景,一字不落的全记在了心里,事无巨细,甚至就连对方几时吃饭,几时上茅房都调查的一清二楚,赶紧回道:“那少年衙役名叫宁念,长安人士,自小双亲下世成了孤儿。”
“此人祖上并无发迹,其祖父宁大武青年入伍,隆德三年被安排在山字营中,由于是京畿卫军,当年西戎之乱圣上御驾亲征,在平息西戎之乱的过程中,此人胆大心细勇猛过人颇得圣上赏识,曾在那次平乱当中做到御前侍卫一职。”
“西戎之乱平息以后,宁大武回到长安城用军功以及半生积蓄,在京兆府买了个巡街衙役的闲差,在其后,其子宁元山继承了宁大武的职位,出人意料的是那宁元山竟做到四大巡捕的职位。”
“只不过,这宁元山在天寿三年突然离开了长安城,不知所踪,具体去向没人知晓。再回来时已是一年以后,而且身受重伤完全变成一个废人,不能自理。那少年衙役的母亲宁阮氏,为给宁元山瞧伤治病变卖了全部家当,没两年积劳成疾和那宁元山一前一后双双离世。”
“至于这少年衙役,自小在榕花巷长大,并无异常。”
话落,老管家将头低了下去。
“完了?”陈元佶一怔,疑惑的看向老人。
老管家浑身一颤,战战兢兢的回了一句是。
陈元佶脸色一冷。
“并无异常?”他听到这四个字之后,很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
“既然并无异常,那为何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扰乱本王计划,还能活到现在?”
“你别告诉我那书生是他爹,那指挥使是他娘,这里面肯定还有蹊跷,你是做什么吃的!”陈元佶的声音不由得提高了几分,不知不觉中,那少年衙役已经引起了陈元佶的注意。
老管家心惊胆战,有苦难言,只因那少年衙役的身世的确是太干净了,干净的有点一尘不染。
陈元佶有个习惯,他每逢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总爱单指敲击桌面,他听着那老管家的汇禀,思绪飞转。
一个小小的巡街差役,怎么就高攀上了南湖书院的大人物,还有那镇妖司的指挥使,她为何要帮助一个身世凄苦,无依无靠的少年,别人不知,难道她知许,堂堂镇妖司的指挥使也不知道黑虎帮是他陈元佶的产业吗?
不对劲,这里面绝对有着不为人知的猫腻。
陈元佶绞尽脑汁,始终不得其所。
最后,他双目之中露出一丝寒芒,“让柴明城晚回一日,明日让他随本王出去走走。”
……
夜色已深。
屋外寒风呜咽。
宰相府书房当中。
杜景瑞看着那满案的公文,神情疲惫。
相府总管一直陪在杜景瑞的左右,见状上前贴心说道:“老爷,夜色已深,还请早点歇息。”
杜景瑞缓缓抬头,长长叹息。
眼下圣旨已拟,皇榜明日便会贴出,不出仨月,关于更改祖制,镇妖司要在各郡县司府衙门以及坊间招人的消息,便会传遍大周的每一个角落。
令杜景瑞没想到的是,一向清冷惯了的宰相府,这两日门槛都差点被人踏破,更有甚者直接带来银钱,替自家子弟提前报上了名。
众人为何如此热心的让自家子弟进入镇妖司,难道他们就不懂得其中风险吗?
这些人自然是懂的,可他们还同样懂的另外一个道理,那便是富贵险中求!
镇妖司虽然危险,但也分个内、外。
毕竟镇妖司存世久远,几与大周同岁,一些消息灵通又或有权有势的人家早已打听明白,将镇妖司内的制度了解的一清二楚。
他们知道,刚进镇妖司的人员都会在京城待上一到两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里,会有人专门对那些新人进行武力评测以及培养。
同时这些新人还要在这段时间内及时熟悉司内制度,以及了解一些常人根本触碰不到的东西,比如魑魅魍魉,邪修鬼怪,几乎都会接触一个遍,再就是他们逐渐替代掉以前的老人,留在司内,镇守一到两年的时间。
所以,这些新人相对来说暂时会很安全。
可丑媳妇终是要见公婆,这些人早晚也会被分派到大周的每一个角落,那他们的家族长辈又再图些什么?
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名号以及虚无缥缈的噱头。
毕竟往年镇妖司招收人选皆是在羽卫军中挑选,也就是那支皇城禁军,俗称黑甲军。
那黑甲军可并非说平常人想进就能进,这支军队当中的黑甲锐士大多出身不凡,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豪门贵胄,世家大族。所以说,这些人拼了命也要将自家子弟送入镇妖司当中,其实不过是看中了这一点。
陈景瑞抬手轻揉前关二穴,今日自回到家中他还从未歇息片刻,虽说案上公文已经有专人进行过筛选剔除,可他还是低估了那些大门大户的贪欲之心。
今天只是第三日,那本说不上厚的名册已经快被填满,傍晚的时候,京兆府尹于廷安又突然来到相府,并在那名册之上再添两人。
老人轻轻拿起那本名册,突然察觉此事有点过于顺利,又或者说这件事就好像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一般。他略微思索,大概也猜到了是谁在背后搅动风雨。
不过老人却并未担心,这大周境内,平常郡县的司府衙门,谁又能一口气掏出这么多银钱去买一条断头路,最终还不是得依靠京城里这些富贵人家。
老人一边思索,一边轻揉着前关二穴,最终叹息一声起身缓缓离去。
老管家则留下来将杂乱的书案归置整齐,他虽是下人,可自小便跟在杜景瑞身边,并且他与宰相大人一样,原本都不是大周人世,这世间也许会有人背叛杜景瑞,但那个人绝对不会是他。
片刻后,老管家将书案归置的整整齐齐。
他心思繁重,没有立即离去,脑海中不由想起前段时间杜书桓的凄惨模样,以及傍晚时分杜书桓几乎是咬牙切齿,对自己一番细心叮嘱。
他颤颤巍巍的拿起那本名册,缓缓打开,随后提笔仿照老人的笔迹,在名册的最后位置提上了“宁念”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