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八十七章 带清没有工作岗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些牛鬼蛇神们全都冒了出来,对兰芳来说是个大好事,至少之后的目标能确定了。

    那些野心家、唯恐天下不乱的狂人也都接二连三的冒了出来,省了兰芳政权好大的功夫。

    比如之前那个搞笑的朱五六,这种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能把粮食的价格吃贵,没有其他什么正面意义上的影响,对于这种人,赵学宁杀之而后快。

    另一面,对于现在的兰芳政权来说,什么时候消灭带清已经不存在军事方面的难题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行政没有足够的行政人才。

    这是赵学宁感到比较苦恼的一件事情,也是他耗费了很多精力在处理的事情。

    因为考虑到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赵学宁已经于一个月前下令将留在婆罗洲本土的三所国立大学转移到长沙,在婆罗洲上只留下分校,而将三所国立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转移到长沙,开始进行教学,并进一步培养可用的人才。

    带清在整个中华大地所进行的教育投资并不大,因为人口太多,所以识字率不高,但同时也因为人口太多,识字人口的数量并不少。

    但是带清没有办法给如此多的识字人口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他们需要的官吏的数量终究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度增长,吃财政饭的无法凭空创造财富,他们也是要靠税收的。

    由此,大量的失意文人考不上功名,端不起铁饭碗、金饭碗,无奈之下只能游荡在民间,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并进一步成为了弘历发动文字狱的主要诱因之一。

    而对于这些失意文人,兰芳的政策就很简单了。

    带清格局太小、眼光太低,看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无法发展生产力,开创更多的工作岗位。

    但是带清提供不了的工作岗位,兰芳可以提供。

    清王朝用不了你们那么多识字人口,兰芳却十分需要足够多的识字人口来进一步培养并且投入使用。

    兰芳需要大量的官吏来经营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亚地方,哪些地方都需要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跟着兰芳,不怕没有工作。

    所以你们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答案当然是注定的。

    所以当兰芳十年四月中下旬赵学宁宣布要在长沙举办国立大学入学选拔考试之后,七省之地的失意文人们集体躁动起来了。

    经过弘历领衔的带清男子天团的巡游表演之后,失意文人们已经在实际行动上站在了兰芳这边。

    他们割掉了自己的辫子,选择了成为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勇敢的和带清划清界限。

    虽然也有一些带清的真爱粉拒绝与兰芳政权合作,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在弘历被擒拿的巨大冲击之下倒向了兰芳政权。

    兰芳的存在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思想的初步解放,使得他们对兰芳政权的好感度激增。

    尽管赵学宁已经不打算恢复实际意义上的科举考试了,但就算没有科举考试,国立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在大家伙儿看来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科举考试。

    只不过不可能考上了国立大学就直接出来当官罢了。

    赵学宁决定把科举考试转变为国立大学的入学考试,让所有通过考试的考生进入国立大学参加三年学业,完成进修之后才能成为预备官员。

    并且因为官员的职责比较重大,所以三年学业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一次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过关之后之后的考生才能得到国家编制。

    但是也不能立刻当官,而要从最基层的小吏开始做起。

    他们最开始只能成为吏员,必须先在基层单位进行工作,积攒经验和实绩,工作成果突出的人才能得到提升,从而获得成为官员的机会。

    这是赵学宁为未来的国家官员定下的一个晋升的通道和规矩。

    事实上,因为行政人才的极度缺乏和目前对于人才的极度渴求,很多早起南洋的学生和最初的国立大学里的学生那都是沾了时代的光,不少人刚刚毕业因为优秀或者情况紧急而火线任职,很快就得到了官员的工作。

    最早一批从国立大学出来的南洋的华人们有很多二十岁出头就开始干县令了,也干的不错,没有闹出什么大乱子。

    对于兰芳来说,对于这批特殊时期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时期内才会发生的特殊情况,等到这个特殊时期度过之后,一切进入正轨,这样的情况也就不复存在了。

    国家人才的选用必须要谨慎,必须要小心,必须要有规矩,不能随意改动,尽管现在有些特殊的需求而不得不“事急从权”,赵学宁也努力构建足够细致合理的规矩,让规矩贯彻上下。

    当初赵学宁在南洋本土进行了教育体制的变更,着力于创造上下联通的教育模式和选拔人才的模式,国家投入资金进行免费教育,培养出来属于国家的人才。

    这个办法在之前是可以办到的。

    因为兰芳当年人少,而钱多,使劲儿砸钱,就是能把一个小规模的教育体系给砸出来,并且起到一定的推动进步的作用。

    但是放到整个华夏大陆这个庞大的目标身上,想要把在南洋本土推动的乡蒙学、县小学、州府中学和国立大学的四级体系办起来,那需要投入的资金可就太庞大了。

    兰芳眼下还要进行诸多生产建设任务,还要拨出军费打仗,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个事情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而且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就目前来说,想要搞这个还是很有些难度的,所以为了完成过渡,赵学宁只能采取应急手段。

    于是他召开临时国务会议,与众人商讨并且通过了一部《临时教育法案》,宣布首先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愿意参加考试的考生的大规模选拔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国立大学参加学习。

    他们将以带清培养出来但是没有工作的失意文人为选拔对象,进行一次或者两次大规模筛选,把这一批带清本来就具备的识字人口的价值榨取干净。

    这一批人将在未来的三年内接受兰芳政权的教育和实习考核,通过最后毕业考试的就会获得编制,成为预备官员,为国家服务。

    这次为了选拔培养更多的行政人才而进行的类似于科举考试中“恩科”的存在。

    所以,这次考试也有安抚人心、拉拢人心的效果与政治象征。

    同时,选拔出来的数万行政人员也能暂时解决掉兰芳眼下的行政危机,能够应急,给兰芳政府进一步完善教育和选拔制度争取时间。

    另外,赵学宁领衔教育部开始设计在控制区以县为单位展开集体教育和选拔的计划。

    根据计划,各县安排人手,拨给资金,用原先清政府设立的县学或者地方私学的校舍作为办学地点,召集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的学龄青少年予以初级教育。

    教育设定三年时间,三年之后举办选拔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国立大学进修三年,然后便是毕业考试,整个加在一起约六年时间。

    利用这六年的时间把一个少年培养成兰芳政府所需要的模样,在他的人生成长的初级阶段,对他进行及时干预,争取将清帝国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使之成为符合兰芳未来发展需求的一员干将。

    培养这样的少年人,并且为此付出一些资源,在赵学宁看来是十分值得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