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服地被接受。这就是剧场感知的浓缩性。
当剧场感知的浓缩性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观众在进入剧场之时就自然地更换了感知预期。黑格尔说:“观众一进剧场,看到许多准备,灯光和打扮得很漂亮的人们,就指望看到一些不平常的东西。”
在生活中,人们并不会对一切入眼的线条、形式和色彩都细加辨析,但当这一切出现在舞台上,观众就会判断它们不可能是平凡偶发的,因而感知得特别灵敏和主动。一个人,可以不在乎自己房间布置上的粗疏,但对舞台上的不平衡图景却会感到浑身不舒服。
美国导演罗丝·克琳曾举舞台上的形式和线条为例,说明它们的特殊形态和特殊组合是如何作用于观众灵敏的感知的:
规则和匀称的形式表示正式、严肃和冷静,不规则的安排表示非正式、愉快和温暖;高层位置表示威严,低层位置表示卑贱;密集形式表示有力,疏散形式表示贫乏;加冕的场合,宜用垂直线条,市场景象,宜用平行线条;军队开发,宜用连续线条,班师归来,宜用破断线条……
多数观众,并不知道这些规律,但他们自己的剧场感知却常常屈从于这些规律之下。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失度和偏仄,只要稍稍出现在舞台上,它们的比例就会无形地扩大。
浓缩以过滤为前提。生活中大量无意义的现象,在戏剧中会被汰洗,因此,观众在舞台上看到某些意义不明的现象时,总会自觉地发掘它们的含义,或等待它们意蕴的展现。而事实上,观众的这种发掘和等待,也常常如愿以偿。这就是说,戏剧作用于观众感官的一切艺术因素,总是凝聚了某种意蕴的。
16世纪的欧洲舞台设计图
曾有一些色彩学家对各种色彩的心理感情价值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虽然调查对象大多是画家、工艺美术家、印染工人,参差和例外的情况也相当之多。好不容易以概率论的办法制成图表,也不易使很多人信服。但是,如果就舞台灯光而言,这样的图表就很切实用了。这是因为,只要观众的视觉所及,色彩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意义,而且由于历史的提纯,复杂的例外大多已被排除。例如,可以大致代表西方人感知习惯的“克拉因色彩感情价值表”和可以大致代表东方人(主要是日本人)感知习惯的“大庭三郎色彩感情价值表”,对剧场感知就比对生活感知更为实用。这两个表,从色彩一个角度表明了剧场感知的感情价值,其他感知因素,亦可类推,即都具有超出于生活实际的感知价值。
克拉因色彩感情价值表
(续表)
大庭三郎色彩感情价值表
再次,剧场感知是一种联动性感知。这一点上文已有涉及,此处为了说明感知强度再作一点说明。罗丝·克琳曾依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出,一句台词要想在观众心理中获得高强度的感知,大抵要靠动作的配合:
一个有力的动作——当一个演员要说出重要的台词之前,他可以举起他的手,以表示请别人注意和安静。
——他可以敲桌子以示注意。
——他可以叫别人离开远一点,以使自己有较大的空间而引人注意。
——他可以伸出他的手指或拳头以示强调而引人注意。
如果是坐着——说话之前,这个演员可以突然站起来。
如果是站着——说话之前,他可以突然坐下去。
诱人的表情——要强调一句台词之前,这个演员可以应用一种不平常的表情,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当然,这种表情必须出于自然,而又能符合剧中人的性格。
道具的利用——像罐头、杂志、伞,以及任何道具都可以用来强调下一句台词。例如,说话之前,先移动一下椅子。或突然指向一幅照片或画片,以强调要说的台词。
罗丝·克琳所举的这些例子,观众经常可以从舞台上看到。当视觉和听觉交相并用的时候,感知的强度确实远远超过听觉单项。剧场感知的这种联动性,比其他任何艺术样式都要明显。
安托南·阿尔托还把戏剧的联动性感知作为自己的艺术理想。他认为,西方传统的戏剧观念十分强调台词,而实际上姿势动作更为重要。台词可以表达清晰的逻辑性,而姿势动作则是依靠感官作用于人的感知功能的。倚重于感知,逻辑性的阐述就减少了,造成了一种“空灵”感,阿尔托就把“空灵”和感知连在一起,构成他对戏剧的理解。他说:“戏剧是空洞的,充满了感知力的。”这里所说的空洞,主要是指对于过于明晰、厚重的思想言辞的排除;这里所说的感知力,是指戏剧通过感官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多方面包围,只知震撼,而不知震撼从何方而来,循着何种逻辑途径。他认为,东方戏剧在这方面是有特色的:“它们不仅在某个方面震撼你,而是立即从多个方面作用于你的精神。”这就是说,戏剧审美应该由多种感官通达内层精神,但内层精神并不以一种单一的逻辑方式离析出来,而是沉淀在多样性的外层感知之中。戏剧审美由感知出发而连接其他各种心理机制,但是,出现在审美前沿的始终是感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