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46章 品《维摩诘经》(4)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此连起来就称尼姑。原来是尊称,到现在称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贬意。优婆塞是男居士,优婆夷是女居士,是在家学佛的人。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接到上文介绍了来参加这次法会的诸佛、菩萨、天人、众人,这时,有无量、数不清的大众非常恭敬地围绕着佛,听他说法。经文描述的手法极高明,形容佛站在无量大众之中,像是最高的须弥大山耸立于大海之中,这是个何其庄严壮观的场面呀!想象一下一个道德学问受万人景仰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众人拥戴,并不是神话的场面。所谓的名人可能也做得到,但是包围名人的大众是受狂热欲望所驱使的。

    “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佛被大众供奉到为他而设的宝座,安详地坐下。这座位是用一切宝物来做成的,只有足以为人天师表的大师才够资格坐,所以叫师子座。这里文字用“蔽”形容佛上了座,他的威德庄严光芒像棵大树般,遮蔽了一切到来的大众。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毗耶离城是当时中印度的名都。称长者是年高德劭,学问道德有所成就之人,长者子就是当地有高度文化教养家族的子弟,为首的长者子名叫宝积。宝积这名字在佛经印度文化中好几次出现,尤其是在《大宝积经》中是以他为主体,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问题来请佛开示。印度同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是个分封诸侯的地方,有两三百个国家。毗耶离城是当时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是用道德自治,维摩居士的地位在城中好比是一位最高的。这次他并没有到会,由宝积带领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来到法会,每人拿着一个镶满七种珠宝的宝盖,是像雨伞一样的东西,晴天可遮阳,雨天可挡雨。中国秦汉之后的帝王出巡时,后面有执宝盖的,就是外头传来的。他们前来参拜佛,依印度礼俗向佛叩拜。头面礼足,就像我们今日拜佛,双手向上摊开接住佛的双足,头向下叩佛的脚面,这是最高的礼貌。礼拜之后,每人都将自己的宝盖献给佛,右绕而转。释如说,下面讲讲“佛的神力”: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要注意这一次法会讲学的开始,不是以出,而是以在,就是这五百个长者子。佛运用神通把五百个宝盖合拢为一个盖子,这盖子就升空了,盖住了整个虚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是一佛国土,是佛的威力所及。这个世界空间有多广大,时间有多长,都没有妨碍,都盖住了。看起来像是神话,如果我们站在地平面上仰头看,整个天体就是个宝盖。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头上的天顶都不一样,和个人立场不同的天顶变成一个宇宙的观念,本来如此,不是神话,就是说明宇宙就是个圆形的。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根据佛经,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世界的边缘有七金山,藏有无尽的宝藏,镇住世界的边缘,使之不裂开。这段是描写在此宝盖之下,我们这个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时又呈现了这个世界以外的一切诸佛,都同时在讲经。佛教并没有一尊的观念,宇宙没有个绝对的主宰。甚至,佛教主张所有众生本来就是佛,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只不过迷失了本性,这与其他宗教是不同的。

    “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会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当时在场的大众看见了佛的神通威力,感叹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叹未会有”这四个字用得太好了,我们今日用得很平常,但是当初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众赞叹不已,就合掌敬礼。合掌是表示恭敬,将自己的散心收拢起来,同唐人的拱手一样。大众将眼睛瞪起来看着佛,眼光没有一刻离开,都对着佛。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这是印度礼貌,见到长辈用唱诵表示尊敬,歌词就是偈颂。宝积唱的这一篇偶颂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写成为人天师表的学问道德境界,同诗一样,但是没有办法把有押韵的原文翻成中国的诗歌体,而不失其神韵,这在文学翻译上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外文诗歌很难翻成中文,就连中文的古诗一翻成白话就走样了。偈颂成为中国一种特殊的佛经文学体,同诗词一样的长短句,可是没有办法配合音韵。

    “目净修广如青莲”,形容佛的面相,双眼大而长,黑白分明。好像古书所说,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会“碧眼方瞳”,不是西洋人的蓝眼,而是讲眼睛有神,眼白清澈无瑕。

    “心净已度诸禅定”,佛的境界是内心达到了绝对的干净,超过了禅定的境界,无所谓定与不定,不再需要借助禅定的功夫达到净的境界。注意,打坐禅定和后世禅宗不同,不要混为一谈。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