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刺史笑着回答:“这并非不务正业,而是在干堂堂正正的大业。”
这下子,轮到法海禅师大惑不解了,他巴眨著迷茫的眼睛:“你越讲,贫僧越是糊涂。你不妨详细将道理向我道来吧。”
“好。”韦刺史朗声地,“佛门提倡惩恶扬善,这正符合我们做人的宗旨,摒弃暴戾,弘扬正气,民风纯朴,社会秩序渐好,这是于社会于民众都是有益的事。”
“.....”
韦刺史将《六祖语录》带回府去后,在管治州府的同时,挑灯夜战,花了不少时日,将《六祖语录》从文句上梳理通顺,在内容上充实丰富,自己反复审阅,认为满意了,再交还给法海禅师。
法海禅师接到韦刺史的修改稿,在其后的日子里,再将六祖的生平及进东禅寺学禅法的前前后后添加上去,还补充了不少法语,在庄严的法理里面,充满了机智与幽默,几番修改,最后定稿,名为《法宝坛经》,又称《六祖坛经》。
……
再说一直与师父形影不离的慧詹,这次破例没有跟随师父六祖去韶州大梵寺。
因为,他要去更远的地方——西京长安受戒去。
岁月流逝,他已经从一个顽皮的小沙弥,长成了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比丘。
他在北上西京受了具足戒之后,在回曹溪的路上,顺便来到了大师兄行思所住持的江西吉州青原山静居寺。
此时,青原行思的“米价”公案,早已轰动禅林,无数僧衲争相参究。在禅宗史上,这一公案影响极大,至今仍常有禅者参究。
行思以他弘深的悟境、精妙的禅法,终成一代大宗师。
当年,小慧詹到达曹溪之时,行思早已经离开,所以并不认识他。行思询问道:“你从哪里来?”
慧詹颇为自豪地回答:“我从曹溪来。”
曹溪,是行思在师父六祖的锤炼下脱凡成圣、开悟得道的地方;
曹溪,是天下禅僧心目中的圣地!
行思不禁抬起头,看了这个青年比丘一眼。
曹溪是禅的故乡。从那里来的禅僧,应该浑身浸透了禅的滋润吧?
因此,行思问道:“带了些什么东西来呢?”
慧詹当然知道,师兄问的不是礼物,而是像当初六祖问他的一样。像见到自性了吗?本来自性,无形无相,如何表示?于是,慧詹站立起来,抖了抖身体,表示没有什么东西。
然而,行思并不认可,笑说:“还是带着砖块、瓦砾呢!”
本来自性,了无一物。慧詹之所以抖动身体,是因为他还认为有个自性在。
而这,在行思看来,就是破烂,就是垃圾,就是砖头瓦块!
慧詹冰雪聪明,立刻明白自己是灵龟拽尾——虽然掩盖了爬行的踪迹,却将尾巴来回扫动的印痕留了下来。他毕竟年轻,又是性情中人,时时刻刻不忘争强好胜。
于是,他立刻反问道:“难道,大和尚您这里有真金给人吗?”
慧詹是在以真金比喻佛法。
然而,若是将佛法当成固定的、具体的、有形的东西,就谬之千里了。
因为佛所说的教法是水灵灵、活泼泼的,而且是随机的——随众生的机根而方便设教,所以有无量的法门。
佛是大医王,会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病情、不同体质开出不同的药方。
同时,佛法没有分别,更没有高贵低贱。佛法是因病施药,只要对症,一根草就是最好的良药。
因此,行思举重若轻,轻轻说道:“假如有,你要放在什么地方呢?”
是啊,金屑虽贵,入目成翳;佛法虽妙,执著成病。
由此,慧詹知道了禅海的深邃玄妙,波澜壮阔。
他重回到曹溪后,认真阅读大藏经,曾提出六个重大问题,向师父请教。在六祖惠能的点化下,他终于融会贯通,彻底觉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