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求贤诏,遍观华夏历史,并不少见。
无论是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亦或是魏武有遗风的曹操,都颁布过求贤诏或求贤令,旨在为国求材,揽天下英才为己用。
在科举制尚未产生的隋唐之前,求贤诏是对察举制的一个重要补充。
因为察举制是各州府长官向中央朝廷举荐人才,自然而然的,人才的解释权就落到了这些地方要员手中。
近水楼台先得月。
优先被举荐给中央朝廷的,自然是和地方要员关系亲近之人,譬如好友师门,譬如弟子晚辈。
这样做,虽能大大节约朝廷选材的成本,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被举荐人和举荐人之间的强绑定,最终导致世家门阀的兴起。
门阀子弟有师门长辈看顾,哪怕才学稍弱,也能混个一官半职,反观平民百姓和寒门弟子,想要更进一步,却是难上加难。
求贤诏的出现,就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条临时的晋升通道。
不止是华夏,在这个世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楚国历任皇帝,几乎上位之后,都发布了求贤诏。
甚至,因为这个世界诸子百家极为兴盛,天下人才中,有近六成出身于此,因此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只是由于诸国纷争不断,才将这个问题暂时遮掩了下去。
但出身诸子百家的臣僚彼此联系,在朝堂上自成一派,为了自家学说互相争斗,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一方面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更隐隐威胁到皇权。
齐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王匡身为皇帝,在一些大政方针上,甚至要咨询佛门【大菩提寺】的意见。
这对于唯我独尊的皇帝而言,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因此,赵钰在有了自己的基本盘,掌握了军权后,要做的,就是把人才的解释权和选拔权尽数收归中央朝廷。
于是,便有了今天朝会上,赵钰借着淳于庆一案,向兵部发难,顺带着提出选拔人才,将察举、求贤和科举这三张牌一并打出。
赵钰之所以这样做,是有讲究的。
这个世界虽然发明出了纸张,但好纸难求,因此大部分典籍都是用竹简或帛书进行记录。
竹简沉重,帛书易腐,远不如纸张来得便捷,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知识的推广。
因此在造纸术完善,印刷术推出之前,赵钰只是将科举制度提出来,让朝中众臣有个心理准备。
这也是赵钰为何如此重视墨家的原因。
哪怕是真要开科举,也是在神京周边范围内小规模的试行。
在纸张大规模普及前,察举和求贤才是赵钰获取人才最重要的途径。
殿中百官,听到赵钰所言,纷纷愣住。
察举他们懂。
让地方主官为朝廷举荐人才,一方面能为国出力,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自身人脉,朝廷和地方也算是各取所需。
求贤他们也懂。
朝有梓进,野有遗贤,求贤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朝廷选材的范围,对朝廷而言,是件好事,他们自然不会反对。
只是,这科举又是什么?
大部分文武百官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懵逼”。
早就被赵钰提前告知,心中有所准备的狄仁杰起身上前,拱手道:
“陛下,您的意思是,以考试来确定对方是否是贤才?”
赵钰微微颔首,赞许道:
“怀英所言,正是朕心中所想。不错,分科取士,举贤才而用之,此,是为科举。”
礼部尚书曹奂犹豫片刻,方才皱眉道:
“陛下本意虽好,但若科举实行,举国上下,必然应考者众,又如何来界定对方是浑水摸鱼的庸才,还是朝廷急需的贤才呢?”
赵钰哈哈一笑,道:
“曹卿放心,朕今日既然提出来,自然有所考虑。依照察举之法,将参加科举之人尽数集中起来,以策论考之,以分数衡之。分高者,才高;分低者,才低,如此而已。”
察举制,也有考试这一环节,用以测试对方是否真有才学,能为国所用。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环节逐渐成了走个过场。
考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你能答个大差不差,马马虎虎,就算是过关了。
户部尚书周瑞出列奏道:
“陛下,若科举一出,这世上想要入朝为官者,定然景从云集。其中,不乏有大才,但也定有小人,妄图浑水摸鱼。期间所需花费,定然不菲。”
组织一场全国性的考试,其中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绝对是一个大数字。
户部这半年来好不容易喘了口气,裤腰带不用勒这么紧了。
要是来这一遭,恐怕又要过上苦日子了。
“人力,人才,技术,此三者,乃争霸之本,不容有失。为国选材,这点代价,朕还是承受得起的。科举一事,事关重大。朕知道其中轻重,不会贸然在全国推行,暂时只在京都府周围诸府试行。”
知晓这位老丈人是想为自己省钱,赵钰顿了顿,又笑道:
“国丈放心,此次南征大胜,缅国赔偿我朝金银珠宝合计近三百万两,用在科举一事上绰绰有余。”
听到这句话,周瑞顿时放下心来。
“陛下高瞻远瞩,臣心中再无疑虑。”
他在退回队列的同时,隐晦的向曹奂投去一个感激的目光。
这小三百万两,足够户部支撑到夏税入库了。
然而,他终究是高兴太早了。
“科举一事,分文举和武举两种。文举由礼部和国子监负责筹办,武举则由枢密院和兵部负责。除此之外,墨家弟子杜云山升为工部右侍郎,负责筹建教武堂。”
还有武将的好事?
听到赵钰说出“武举”两个字,殿内武将无不眼中一亮。
科举分为文举和武举,陛下此举,岂不是说明,武将和文臣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对于一向被文臣所压制的武将团体而言,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英明莫过于圣上!
所有武将心头都浮现出这句话来。
甚至有些人已经暗自决定,谁要是还敢拿科举一事说三道四,给陛下添麻烦,那就先过他们这一关!
只是,相比于科举一事,墨家弟子入朝为官一事,被众臣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过去。
人群之中,杜云山向周瑞微微拱了拱手,嘴唇微动,传音道:
“周尚书,还请多多关照。”
扫了一眼对方,周瑞颔首回礼,没有多言。
区区一座教武堂,应该花费不了太多银子。
如今他周瑞周大国丈有陛下背书,新入库白银近三百万两,这区区小钱,他还不放在眼里。
赵钰见再无人出列,微微颔首道:“既然诸卿无疑问,此事就定下来了。”
“喏。”
群臣纷纷应道。
赵钰看了一眼高力士,高力士会意,朗声唱道: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担任钦天监监副的韩庭荒整了整衣袍,高举笏板,道:“陛下,臣有本奏!”
见是钦天监中人有事要奏,大殿中所有人都愣了一愣。
因为钦天监虽然负责天文历法,职责重大,但在朝会上却经常扮演小透明的角色。
杜云山也好奇的看向对方。
没想到,阴阳家也在楚国落子了。
“韩卿,讲。”
赵钰看到是韩庭荒,心中不由一紧。
钦天监虽然经常不上奏,但一上奏,定然是大事,莫非……
韩庭荒肃容道:“陛下,这数十日来,臣等夜观天象,见五星皆白,岁星处于牛、斗之间,实为大旱之相。臣恳请陛下,望早做准备,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果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