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1章 蒋廷锡的字,冷枚的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也有一座。

    也知道毛文龙任过鞍山百户、任过叆阳守备,就是不知道和这个接官亭铺有什么关系。

    倒不是他不专业,而是与明相关的正史中记载的大都只有“驿”,很少提及次一级“铺”。凡涉及的铺一级的地方只会写“某关”、“某堡”,甚至有时连“驿”也会以关堡代替。

    比如辽阳东南路九驿,大多数的史料中都是这么写的:辽东都司-甜水站堡-连山关-通远堡-青苔峪堡-镇东堡-汤战堡-九连城。

    别说“铺”了,普通人连哪个堡代表的是哪个驿都搞不明白。

    马献明想了半天,确实没有印象,又把信筒递给了丁立成。

    他顺手接往,仔细的看了起来,还边看边夸:“刻工不赖,既便不是出自工部的能工巧匠,也是辽东都使司虞衡衙门的老军匠……火印也对,包浆也对,成色也不错,保存的也挺好……”

    不是,谁让你看真假了……李定安相中的东西,这还用得着看?

    “老丁,知道不知道这个接官亭?”

    丁立成顿了一下,想了好一阵:“知道的挺多,但辽东一带……还真没印象?”

    看吧,难点就在这里。

    这两位都如此,遑论海选时的专家?

    也绝非专家门不用心,更不是水平不够,而是这个地名确实太生僻,和明代相关的史书里就没记载,更不要说和叆阳、和毛文龙扯上关系。

    相应的也就不知道这只竹筒的具体价值,三万六的价格真就定的挺高……砍一半大多数的人都觉得贵。

    “《九边图论》,《辽东志》中记载:大虫江(鸭绿江支流,今爱河)畔、草河堡东立金斗驿,属定辽后卫……但自嘉靖后,金斗驿就不叫金斗铎,而是以草河堡代替。

    《全辽备考》又记载:柳边以西四十里有接官亭铺,属金斗铎,为明边之最……而恰好,草河堡以东,柳边以西四十里就是叆阳堡。而辽阳失守之前,叆阳千户一直都是毛文龙,再以明晚时期九边的惯例:都司代驿丞,千户代铺丞,这件东西,当然就和毛文龙有关……”

    什么玩意?

    《九边图论》和《辽东志》他们当然知道,是明代的地理志,但后面那本到康熙年间才成书。虽然属东北地理学专著,但是由私人撰注,并非官方志书。

    这么生僻的知识点,李定安竟然都了解过?

    马献明和丁立成面面相觑,瞪了好一回:“你从哪看到的?”

    “学校啊,文博学院的图书馆就有!”李定安一脸的理所当色,“学明清考古,难道不学明清地理志么?”

    好吧……当我没问。

    马献明好不郁闷,又指了指:“那值多少钱?”

    李定安想了想:“十来万还是有的!”

    这会轮到后面的那几位无语了:刚才还说十万八万,这会又涨了好几万,待会是不是就成二十万了?

    他们还真没猜错:既然毛文龙是铺丞,要说这东西他没用过几乎不可能。而且还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与毛文龙相关的文物……怎么也不可能只值一二十万。

    马献明大致估算了一下,暗暗道了句“还行”……当然,只是针对李定安而言:几十万对他来说真就不叫漏。

    暗暗吐槽,他又打开了第二只袋子……嗯,刚不说是蜡斗么,怎么这么长?

    李定安也懵了一下:怎么忘了这东西也在里面?

    他手一伸:“这件不用看!”

    “嗨……”马献明躲了一下,“你抢什么抢?”

    “真不能看……至少不能在这看?”

    “为啥!”

    李定安压低了声音:“这件我要送人!”

    意思是坚决不能爆光……好家伙,你要送谁?

    他越是这样,马献明越是好奇,转着眼珠往左右瞅了瞅:“我就看看,不讲不就行了?”

    不单单是不能讲的问题,关键是有摄像头……嗯,摄像头……差一点没想起来?

    完了得给主办方交待一声:不止这把扇子,包括于徽音的镜头同样不能泄露出去。

    “算了,你看吧!”

    “就是嘛……嗯,扇子?”

    马献明取出骨扇,轻轻展开,也就刚瞅了一眼,丁立成“咦”的一声:“油画……用的却又是浅雕(中国古代传统的木雕技法)的刀法?”

    嘴里说着话,手也伸了过来,颇有几分当仁不让:“拿来我看!”

    马献明“呵”的一声,想了想,还是把扇子递了过去。

    要是画他倒能看一看,但雕刻类的物件还真就是弱项。

    “棕竹大板,乌木扇骨,缂丝扇线……品质不错,也确实是老物件,就是这画风……嘶……”

    丁立成顺手一摸,拿出了放大镜:“构图用的是三分法,绘图用的是焦点透视,点景却又用的旧院体?孔雀、锦鸡、怪石用的都是油画的写实手法,梅树、坡草却又是水墨的渲染,设色还这么艳?”

    听到这里,李定安暗暗的赞了一声:专业的果然是专业的,前后只是几眼,就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正感叹着,丁立成又抬起了头:“李老师,怎么感觉这画风和构景,以及刀法与刻工,都有点眼熟?”

    时不时的就会看到,你当然眼熟。

    想了想,李定安轻轻的吐了几个字:“冷枚、郎世宁。”

    愣了一下,丁立成猛的拍了一下额头:就说来着?

    这画风与挂在故宫倦勤斋的《圣明帝王图》足有七八分相似,笔意更是与冷枚其它的画作如出一辄。

    再看构景与设色,摆明就是仿照郎世宁之作,如今收藏于台岛故宫博物院的《锦春图》:同样是双鸟、怪石、白梅树。不过那幅是一对锦鸡,这幅去了母鸡,换成了孔雀。

    而冷枚师承崔秉贞,崔秉贞又师承郎世宁,不但画风笔意相近,刀法与刻功也是一脉相承,而且故宫中收藏的这三位的木刻、漆刻同样不少,不说天天,三五天就会见一次,丁立成当然眼熟。

    看到这里,他已有九成九的把握:这柄骨扇就是冷枚之作……

    思忖间,丁立成又把扇面翻了个。

    起初,他还没反应过来,甚至念了一遍那首诗,随即,他两眼“攸”的一突:蒋廷锡?

    这首诗又不是多出名,他当然没印像,但他认得笔迹:同样的,故宫之中收藏的蒋廷锡的字画不止一幅。

    而他最为有名的作品,则是2019年首次亮相于拍卖会的《百种牧丹谱》……整整拍了一亿五千万。

    其中不但有画还有字,整整一百幅,丁立成不但研究过,还临摹过,怎么可能认错?

    所以,这柄扇子不但是冷枚画的、刻的,更有蒋廷锡的亲笔提字?

    抱歉,感觉情节不是太连贯,所以昨天的一章做了一下修改,不相关的一点内容挪到了这一章。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