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4章 吴起李广霍去病之法,各有所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如今的关羽,其统兵治军之能,还不能跟二十年后相比。

    倒不是关羽基本功不扎实,而是他还未曾有指挥数万人作战的资历——刘备家底薄,起势晚,原本的历史上,关羽要到赤壁之战后,才有这样的机会。

    如今诸葛瑾给的这次机会,应该也算创造了关羽带兵规模的新纪录了。

    具体数字是:一万两千人。

    此前淮阴之战的总兵力虽略多于此,但那是刘备和关羽一起指挥的,关羽并不是全军统帅。

    当晚接风宴结束后,关羽回到下榻之处,虽酒意酣畅,但借着夜深人静,他还是很快想明白了这一点:

    子瑜固然需要他练兵,但他自己,又何尝不需要这样一个机会,来精进、挑战自己?

    这本就是互惠互利之事,必须珍惜机会好好干!

    ……

    连关羽都想到了这一点,以诸葛亮的智商,当然更是早就想到了。

    同一时刻,柴桑府衙之内,诸葛兄弟也在促膝长谈。

    在弟弟正式跟关羽“见习练兵”之前,诸葛瑾觉得有几句话必须交代一下:

    “阿亮,刚才接风宴前,我说关将军是天下罕有的练兵名将,让你席间言语谦逊些,你似乎有点不信?”

    诸葛亮知道自己的表现瞒不过大哥,也就诚恳承认:

    “确实,不过眼见为实,有真才实干之人,我岂会不服?我只是觉得兄长说他‘天下罕有’、略微有些名过其实。

    仅以眼下而论,我以为曹操之帅才便远在其上。若论将来潜力,孙策年仅弱冠,便有如此雄略,亦不可限量。关将军终究太缺乏指挥大军的资历。

    何况,当年平黄巾三杰,皆弃世不久。若无关中傕汜内战,致长安重臣大批凋零,这天下帅才,或许还轮不到关东诸公。”

    诸葛瑾静静听着,没有打断弟弟。

    他知道,诸葛亮所言非常符合如今的实际情况,不能强求对方预知未来。

    但诸葛瑾也早就料到,弟弟会有这样的疑惑,所以他特地要强调一下:

    “阿亮,有些道理,你还年轻,所以不明白。你太聪明了,以至于你觉得别人也是‘越老越做事练达,老谋深算’。

    但事实上,天下并不是这样运作的。很多天纵之才,在少年时选定目标后,经过十年二十年磨砺,技艺便已到了人生巅峰,再往后可能就走下坡路了——

    我指的不仅是武艺,也包括智谋。人老之后,继续成长的只有经验,而反应、巧思却会迟钝。

    有些年长之人看似越来越成功,实则靠的是协调下属、慧眼识人、君子不器,以及地位威望的增长。正如高皇帝不擅将兵,却擅将将。

    而年长之人的威望、人脉、调处手腕,这恰恰是我们年轻人学不来的。所以我们学东西时,不能盲目找这一领域最成功的长者去学,恰恰要学那些三四十岁、但确有独门专长之人。

    关将军便是这样一位奇才,除了履历还不够、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但他的练兵基本功,绝对是天下顶级。”

    这番话,果然让诸葛亮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刚刚十七岁的他,竟完全没想过这个问题。

    诸葛亮咀嚼再三,豁然开朗:

    “大哥所言……果然振聋发聩,我原先也总有一股傲气,觉得不管学什么,最好找当世最强之人。

    没想到,其中还有这样一番道理,大哥,你怎么猜到我会不服的?你也没比我年长几岁啊。”

    诸葛瑾笑了,他当然能猜到。

    他有十几年的金牌讲师经历,怎么会揣摩不到学生的骄傲。

    而且,诸葛瑾非常人间清醒,他知道,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眼光,是任何古人都比不了的。

    这不是某一个古人的问题,而是古人的节奏太慢,技术和技能更新迭代太慢。

    工业歌命之前的世界,根本就没有“中年危机”这个词。

    汉朝人历来都觉得,所有智力型的工作,都是“越老越吃香”。

    因为经验不会作废,技能不会淘汰,学了的东西能用一辈子,这种情况自古如此。

    但现代人经历的残酷社会进步、转型。连医生、律师都不敢说越老越吃香,码农更是35岁被血洗优化。

    所以诸葛瑾对于“智力工作者的哪些能力,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又有哪些能力,不能随着年龄增长”的认知,显然超过工业歌命前的一切地球人。

    韩信在这个问题上也没他透彻,所以韩信也只能说出“人老了不擅将兵,而擅将将”个特殊解,说不出普遍解。

    如今,他看到二弟的不信、狐疑,当然要当头棒喝。

    这也是诸葛瑾教书育人的第一宗旨:学知识、学技能之前,先端正态度,认清何以学何以不学。

    不过,他这些内心活动,倒是不足为二弟道了,只好另找借口搪塞。

    诸葛瑾搜肠刮肚回忆了一下,发现读书时背过的一段话,非常适合诸葛亮现在的心境,于是就岔开话题道: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郯子之贤不及孔子,然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关将军不会大兵团作战,你就跟他学别的部分,只要他有一项是天下第一,他就值得伱学。”

    “谨遵大哥教诲!”诸葛亮发自肺腑地诚恳允诺,决定回去后把这段话也记在上次的劝学家书后面。

    ……

    此后两日,因为过年的关系,柴桑城内一切倒也稳妥,并无大事发生。

    关羽再急于练兵,也不会在这种日子就操练。

    不过,哪怕不练兵,他带着诸葛亮长见识的旅程,却已经算是开始了。

    他拉着诸葛亮到处走访,熟悉各营将士。

    诸葛亮一开始有些懵逼,还以为关羽是要施恩卖好,给士卒赏赐、以尽快鼓舞士气。

    但关羽也没有任何笼络的举措,最多只是挑一些士兵谈心。

    甚至都不亲自出面,而是让手下心腹小校暗中打探,了解各营士兵们的担心、有什么需求。

    若是按诸葛亮原本的性子,两天没见效,估计就要急着追问了——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延迟满足,他们总习惯于自己稍微做一点事,立刻就看到疗效和反馈。

    好在这次刚刚被大哥关照过,诸葛亮反复告诫自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细细看不要急”,才熬了下来。

    又过了数日,总算过了大年初五,关羽才开始恢复一定的操练强度,从军纪、队列开始,并辅之以一定的奖惩。

    诸葛亮虚心把关羽的一切做法都先记下来,然后回去再慢慢揣摩,不管理解不理解。不理解就跟自己读过的兵法对照,争取印证理解。

    如此又正式操练了三五日,诸葛亮终于觉得自己似乎总结出一点门道了。

    他便趁着一次军纪整训后的闲暇之时,向关羽提了几个问题:

    “关将军,我观你整顿军纪、鼓舞军心。或与士卒同甘苦,体恤其饮食下劣、改善加餐,还跟普通小校一起吃饭。

    但有时你又不肯随意施恩,只是一味严加操练,把标准定得极高,很少有人能完成,同时给完成者重赏。

    我揣摩着,你这是既学了李广的‘与士卒同甘苦’,又学了霍去病的‘只求赏罚分明,立功者有出头之日’,但两者应用又似乎很随意,看不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