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估计,再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我大明便可以全面构建起新式的教育体系。”
刘衍点了点头,其实三到五年的时间已经非常快了,要知道此时的大明才刚刚从剿灭李自成的战火中站起来,不少地方的百姓连基本的生存都是困难,要在这个时候一下子就普及新式教育,是不可能,也绝不现实的。
于是刘衍点了点头,说道:“三到五年,时间上可以,但是民政部教育司也要实时的调整政策,大力推进。”
其实还有一句话,刘衍并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刘衍准备在新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大明原有的旧式私塾、官学教育体系被取代之后,大明的科举考试将与新式教育挂钩。
到了那时,想要考取功名,光背四书五经,只会写八股文,是不可能考取功名的,必须要精通各种实用之学。
想进农事部,就要有农业学校的文凭,想要进国防部,就要拿到演武堂的毕业证,想要进财政部,就要有财政学校的毕业证。
只有拿到各种专科学校的毕业证,然后才能有资格参加朝廷的专项科举考试。届时朝廷科举也将仿效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分门别类的组织一系列的考试,而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完了事。
将来的大明朝廷,那将是专业的人才,干专业的事情,如此才能彻底杜绝东林党那样,只会夸夸其谈,只会写漂亮文章,却一点实事都干不了的“口号官吏”。
“嗯。”
刘衍心中暗道:“万里长征第一步,先建立新式教育体系,然后再说其他吧。”
随后刘衍又意识到,估计将来改革科举的时候,又将是一番动荡,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现在先考虑眼下的问题好了。
“对了还有一事。”
“阁老请讲。”
刘衍问道:“朝廷大张旗鼓的推行新式教育,各地的大儒士子是怎么看的,民政部可有反馈?”
刘衍现在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新式教育将以往的工匠、商贾、兵将等阶层的学问抬的太高了,已经基本上与所谓的圣人之言平起平坐了,那些儒生肯定会打心里反对的。
别说如今儒学一家独大的情况了,就是当初秦朝的时候,儒家还只是百家之一,儒生就已经开始排挤其余各家,甚至还对秦始皇的行为指指点点。
宋应星说道:“阁老明鉴,各地士子、大儒的确对新式教育颇有微词,之前也有人开始集会,以作诗、写文章来抨击朝廷新政。”
“只是随着各地新政的不断落实,朝廷需要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而且许多都是在新式学校教书,或是在各处商社中任职,不少儒生都尝到了实惠,赚到了银子,所以现如今儒生之中反对的声音也小多了。至少民政部这边,已经听不到什么反对之声了。”
刘衍点了点头,如果是这样就好,如此也能看出来,那些儒生之所以反对新式教育,无非就是担心自己所学被新式教育取代。
而当他们能够从新政中获取好处,反对的声音自然也就消散了许多。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使然。
不过刘衍非常清楚那些儒生的嘴脸,于是待到宋应星告辞之后,刘衍又将吏部尚书王文镇、民政部尚书赵敏找来,对二人说道:“本公听闻曾有儒生公然反对朝廷的新式教育,二位尚书谨记,从今以后,凡是集会反对新式教育的儒生,朝廷要一律将其革除功名,那些参加的所谓大儒,也要取消一切入世的资格和权力!”
王文镇和赵民当即领命,刘衍这可是下重手了,很快各地反对新式教育的声音便归于平静,还有一些反对过新式教育的朝廷官员,吏部也不管其职位高低,一律进行处理,或是革职、或是降职。
这一下,反对新式教育的声音便彻底消失了。不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军情部尚书吴国金却突然接到了一份情报,顿时眉头紧锁,立即将南镇抚司指挥使姚广明找来,命其立即赶往江南各省严查。
“现在江南各省有暗流涌动,你立即带人去一趟,务必要严查到底。”
姚广明看了这份情报,说道:“不可能吧?如今新政、军改之策已经在北方全面铺开,江浙、湖广、南直隶和四川也正在全力落实,还有人在暗中串联,要闹事抵制新政和军改,这群人是不是脑子坏掉了?”
吴国金冷笑着说道:“那些人恐怕不是脑子坏掉了,他们都精着呢,只不过是被那些黄白之物迷住了双眼,已经看不清当今的时局了!”
“那此时用不用禀报阁老?”
吴国金说道:“暂时先不要禀报,你快去快回,先拿到详细的情报,然后再向阁老禀报。”
“如果这期间江南那边出事了呢?”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更何况是一群只会盯着眼前利益的短视之人,时间来得及,你去吧!”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