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不负责任。对我来说,只有看多了这样的牛,才反过来真正认识了从小就看惯的中国牛,才知道中国牛的眼神里饱含着多少辛劳、服从和温驯。这也就是说,我在印度的大街上,补上了从小误读的那一课。
同样的道理,我比过去更深刻地理解了祖先们的文化选择。
从我们这次考察到的这些文明古国来看,它们之间的早期交流都比较密切,甚至还能依稀找出文明往来的线索,而中华文明则由于东亚地理的半封闭结构,基本上独立发生、独自完成。发生和完成的依据,不是别种文明的影响,而是自己立足的大地所提供的经济生活形态。这种经济生活形态,按照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说法,就是“精耕细作”型。
只有精耕细作,才会在可耕地面积不太大的土地上养活众多的人口;但正因为精耕细作,必然强化家族、亲缘的聚集,重视安定和延续,厌恶动荡和迁徙。
这一点在沿途仍然可以看出来。我们从西亚、中亚、南亚一路过来,除了像以色列这样的少数例外,绝大多数农田的耕作情况无法与中国农村相比,要么大片抛荒,要么粗收粗种,也很少见到有人在劳动。
中国的难能可贵,在于从勤劳耕作出发建立了一整套精神原则;先秦诸子的伟大贡献,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合力完成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文化选择。例如,务实精神、循环模式、自然节律、中庸之道、宽容胸怀、集权思维、民本意识、乐天情趣、安土倾向等等,几乎都来自农耕文明,又都伸发出了恒久的普遍意义,成为保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本规则和约定俗成。这一切是农耕文明的必然产物吗?未必,我们一路看到,很多也是农耕文明的国度并没有这些精神成果。因此还是要深深佩服我们祖先的高明。
这中间,作为核心形态的儒家文化更值得研究。不谋求玄深体系,不标榜清高出世,不排斥别种文化,只以一种自然的教化方式普及实实在在的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既包含着社会政治原则,又渗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有力地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维护文明的作用。这是一种似浅实深、似散实精的文化遗产,难怪在希腊时那位学者对我说,研究西方哲学到一定高度总会转向东方,而研究东方,又总是先被印度哲学吸引,最后在中国哲学中归结。借此我也应告诉两位朋友,更理解他们的文化行为了。以前虽然也佩服杜维明先生和李泽厚先生的儒学研究,又觉得他们是否过于沉迷古典,其实他们在人文取向上是对的。前年与杜维明先生等在新加坡进行中华文化跨世纪的公开对话,我当时还缺少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的参照坐标;这次出行前在香港与李泽厚先生长谈,也还没有形成现在的感受。
中华文明的弱点和弊病当然还应该继续研究、批判和揭示,但此时此刻正是千年之交,千年文明只有它还在延续,说几句好话还不应该吗?我的这个反问实有所指,我们学生辈的一些年轻人,不好好读书,只以否定和嘲笑为职业,一提祖先就愤恨,真该劝他们好好开开眼界,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一个劣等民族,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文明的受惠者并不容易,切莫狂妄骄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