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当今世风之下,弟子是永远不可以背叛自己的老师的,否则就会受千夫所指,在朝堂上再也无法立足。
这也是原因之一。殿试在即,卫辰着重提点了陈韶和廖时雨几句殿试时的注意事项。
顾廷烨也收起了混不吝的性子,不再嬉皮笑脸地插科打诨,在一旁听得格外认真。
眼看天色不早,陈韶和廖时雨才向卫辰拜别,卫辰起身相送。到了卫府门口,卫辰这才发现,门外竟是候着三名士子,不禁有些诧异,当即唤来元安相询。
元安恭声回禀道:“这些都是前来拜见的新科贡士,前前后后足有两三百人递了帖子,小的知道少爷您素来不喜张扬,已经想办法送走了大半,这才只剩下这三人。”
“做的好。”卫辰问清楚情况后,立马赞了元安一句,心里却是有些后怕。
会试之后拜谒座师,确立师生关系,这条途径光明正大,受到世人公认,并且朝廷对此也是持肯定态度。
可自己又不是考官,一个两个也就罢了,眼下足足数百名新科贡士上门拜谒……哪怕他们是先拜见过会试主副考官之后,才来的卫辰这里,也实在是太惹眼了。
还好元安够机灵,及时把人给驱散了,只留下了这三人,没有搞出太大的动静来。
不然,卫辰这个侍讲学士只怕还没正式上任,就又要挨御史的弹劾了。
说话间,门外的新科贡士们已是注意到了卫辰,纷纷上前揖拜。
“若非知州大人,我等乡试便已落榜,何谈今日南宫中式?知州大人待我等恩重如山,请受我等一拜!”知州大人?
卫辰微微一愣,当下举目望向面前这三名士子,果然觉得有些面熟,正是以郭进为首的禹州士子。
卫辰看了眼身旁的元安,顿时明白了他为何独独留下了这三人。卫辰在禹州一任三年,期间讲学不缀,和禹州出身的士子之间自是有一段香火之情,与旁人不同。
卫辰这时也大概猜到了,为什么会有数百人前来拜见。肯定是那本《谈文录》带来的副作用。
会试之前,乡试时创造了禹州奇迹的《谈文录》就已经在汴京流传开来,考生们借此精进了文章,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自然要来拜谢卫辰这个作者。
其中又以禹州士子受益最多。科举之中,乡试是最残酷、淘汰率最高的一关。
往年禹州一科都难出一个举人,今科却是靠着一本《谈文录》,一口气出了十六个。
举人多了,中贡士的概率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加上郭进,禹州今科一共三人中式,已经是创造了禹州科举的历史。
至于别的地方的士子,接触到谈文录的时候,乡试都已经结束了,效果自然不会那么明显。
毕竟《谈文录》是卫辰针对乡试所作,目的就是提高禹州的举人数量。
到了会试的时候,《谈文录》虽然仍有一定作用,但已经不是那么的明显,还是考生自己的天资悟性更为重要。
想到这里,卫辰不由有些庆幸,幸好《谈文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神书,对会试成绩效果有限。
否则的话,恐怕不止数百人,而是一半的新科贡士都要到卫府来拜谢,那才是真正将卫辰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还是太心急了……卫辰这回也算是长了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