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8章 除旧迎新(二合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卫辰不由提起了兴趣,侧耳仔细听去。

    只听一名身穿粗布衣服的中年汉子道:「这先生教得真好。三舅,咱娃在这学堂读书,要费不少钱吧,你倒是舍得!」

    旁边另一名汉子道:「你刚从外地回来,不知道,这两年咱们坊里办了好几座义学,读书不仅不用交膏火钱,还免费给笔墨纸张哩!」

    「不要钱,还有这种好事?」

    「这都是托了卫青天的福啊!让咱娃在义学里识字算数,以后出来怎么都饿不着肚子了,说不定还能像卫青天一样当个好官呢!」

    「这么说来,这卫青天还真是个为咱们老百姓办事的好官啊!」

    「那还用说?卫青天在咱们禹州,那就是这个!你就听三舅一句劝,等过了年,把你家那小子也送到这里来,跟着先生好好学学本事!」

    「成,都听三舅你的!」

    两人商议既定,都是欢快地笑了起来,充满了对于生活的希望。

    却是没看见,一旁的卫辰满脸欣慰,眼底不觉已然微微湿润。

    听着学堂里蒙童们的琅琅书声,看着身旁百姓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这一刻,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卫辰,忽然就感觉自己那颗孤寂的心有了依托。

    灯火之下,那位三舅一口一个卫青天地向外甥说着卫辰在禹州的光辉事迹,言语间极为恭敬。

    他说得来了兴致,不小心嗓门大了一点儿,惊动了屋里的陈俊,陈俊轻咳一声,目光朝外看来,似是在怪他声音太大,吵到了学生背诵功课。

    那位三舅被这目光一瞪,立即闭上了嘴巴,要多恭顺有多恭顺。

    而这时,陈俊也注意到了他身旁的卫辰,不由轻咦一声。

    卫辰笑着朝他挥了挥手,又指了指院外,陈俊当即会意点头。

    于是卫辰也不再逗留,看了一眼屋子里认真读书的蒙童后,就转身大步离去。

    身后传来了陈俊的声音深沉的声音:「尔等回去以后要将今日所教的功课全部背熟,一字不可背错,年后我会再来……」

    卫辰闻言不由莞尔一笑,走出院门,上了马车。

    没过多久,下课的蒙童陆陆续续地出来,各找各妈,各回各家。

    待蒙童们尽数散去,陈俊和义学坐馆的先生交代了几句后,便出门上了卫辰的马车。

    陈俊一见卫辰就阴阳怪气道:「知州大人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今日怎么有闲情雅致来这小小的义学视察?」

    卫辰板起脸,故作严肃道:「每年州衙都要投入几千两银子在义学上面,本官身为知州,当然要来看一看了,省得你们底下这些贪官污吏把银子全揣进了自己口袋!」

    「下官不敢!请知州大人明察!」陈俊一脸的诚惶诚恐,装模作样地朝卫辰作了个揖,结果却自己忍不住先笑出了声。

    卫辰也跟着开怀大笑。

    二人相识于寒微之时,本就交情极厚,私下里卫辰也从没把陈俊当作下属看待,彼此间打趣说笑都是寻常事。

    「说正经的。」

    陈俊轻咳一声,正色道:「你下令在禹州普及义学,可是有不少人都等着看笑话呢!」

    「都有谁啊?」

    卫辰饶有兴趣地问道。

    他知道陈俊就任新郑知县前,曾在巡抚衙门观政,期间攒下了一些人脉,故而消息也算颇为灵通。

    「邻府的白知府。」

    陈俊道:「听说他前些天曾在巡抚大人面前进言,说今年禹州童子试没有比以往多录取一个人,可见你大兴义学之举,于教化无益,不过是空耗钱粮罢了。」

    「荒谬!」

    卫辰气极反笑。

    这都什么狗屁理由?

    各地童子试的录取人数都有定额,和教化做得好不好有什么关系?

    况且,卫辰花大力气在禹州普及义学,目的是让更多读不起书的百姓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只求让百姓能识字会算数就行。

    这和一切目标都指向科举考试的精英教育完全就是两码事,岂能一概而论?

    不过卫辰心里也明白,那位白知府的观点虽然荒谬,但恐怕会得到不少读书人甚至官员的认同。

    因为在他们的理解中,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考取功名就是为了做官,除此以外,都是歪门邪道。

    所以卫辰此举才会引来非议。

    卫辰当下问道:「巡抚大人的态度如何?」

    陈俊道:「巡抚大人倒是没有多说什么,不过据我那位抚衙的好友推断,巡抚大人心里似乎也对白知府的话颇为认同,只是没有表露出来罢了。」

    说白了,禹州的府库虽然是靠卫辰的手段才一点一点充实起来的,但这都是国家

    的赋税,每一笔的银子花出去都要看到成果。

    卫辰大兴河工,虽然花销是以往的数倍,但至少大堤就在那里,也挡住了今年的伏秋大汛,算是成果斐然。

    而兴办义学,一时半会却什么成果也没看到,巡抚得知此事后,心生不满也是情理之中。

    换了别的知州知府做这事,只怕抚衙早就发函质问了,只不过是卫辰出身既好、背景又硬,让巡抚对他的忍耐度增加了不少,直到今天也没将此事拿到台面上来。

    但是,类似白知府那样的攻讦却是怎么都少不了的。

    卫辰自有进身之道,这些官场上的明枪暗箭对他并不能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伤。

    但是如果眼下不向所有人证明兴办义学的意义,等到若干年后卫辰离开禹州,这项政策到了后任者手里,难免又会有所反复。

    说什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抑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类的空话,反对者决然听不进去。

    唯有秋闱之时,禹州中举士子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才能堵住他们的嘴。

    说实话,义学和科举并没有什么正相关性,即便要有,那也是许多年之后整体识字率提高以后的事。

    卫辰要用科举成绩来证明兴办义学的意义,也是时代局限下的无奈之举。

    但卫辰有这个信心,可以在明年八月秋闱之前,将禹州士子的整体水平拉高一个档次。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是卫辰,是整个大周科举一事上最具权威的那个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