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此时的荆溪社只有大猫小猫两三只,连一个举人都找不出来,在江南成百上千的诗社文社中,根本无足轻重。
……
大周天佑五年,八月初九。
对荆溪社的七位元老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他们即将要参加一场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
今后是官是民,便在此一举了,当然,如果不成,还可以回去等上三年再来。
只不过,没有人愿意再蹉跎三年,七人都是势在必得。
乡试开考前夜,众人罕见地没有练习文章,天没黑就各自回房,只为了睡个好觉。
卫辰一觉醒来时,窗外还是夜色如墨,四周一片静谧,感觉有几分不真切。
卫辰脑子却是很清醒,知道今天并不寻常,四载寒窗苦读,便在这一天了。
当下翻身起床,令丫鬟掌上灯,伺候自己穿衣裳。
收拾好走到正厅里,却见这里已经摆好了一桌清澹而不失营养的早膳,其余六位社员已经坐在了桌边。
盛长柏和王尧臣看起来精神尚好,剩下几人却是一脸憔悴,魂不守舍。
见卫辰到了,陈俊哭丧着脸道:“兴云,昨日我回去以后一夜没睡,净想着考试的事了!”
“俺也一样。”
听到陈俊的话,翁定帆和唐鹤年都是感同身受地点了点头。
望着他们宛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黑眼圈,卫辰不由哑然失笑,看来这些大周的才子,考试考得还是不够多啊。
陶大志嘿嘿笑着,不坏好意地对陈俊道:“没事,一回生,两回熟,下次再考就不紧张了。”
“细宗桑!大清早能不能说点吉利的?”陈俊气急败坏,追着陶大志一顿臭骂,连本地土话都飙出来了。
众人哄堂大笑,被陶大志这一通插科打诨,他们心里的紧张情绪也消散了不少。
吃完早饭,七人各自提上考箱,分乘三辆马车往贡院驶去。
每辆车前都挂着“江南乡试”的灯笼,今日全城戒严,没挂这种灯笼的马车,是不准上街的。
盛宅的老管家陈伯一路小跑,跟着马车送到巷子外,嘴里还念念有词道:“玉皇大帝、观音娘娘、土地公公、城皇老爷……,满天神佛在上,定要保佑我家少爷乡试顺顺利利……”
卫辰与盛长柏同乘一车,到了这时候,二人也没兴致聊天扯澹了,抓紧时间在马车里闭目养神。
路上颠簸了一阵,不久喧哗声渐大,马车走走停停,终于走不动了。
“到了。”
卫辰和盛长柏同时睁开眼睛,相视一笑,掀起帘子相继跳下马车。
但见眼前车水马龙,蒙蒙的秋雨下,穿着襕衫的考生早已覆盖了贡院前整条通衢大道。
贡院前的青云桥上,如潮水般涌动的考生们提着考箱朝贡院而去,高脚灯笼在考生头顶摇来晃去,灯火点点。
这一幕,仿佛是三军将士正在奔赴未知的战场,前方等待他们的,是一场关乎人生命运的决战。
见此一幕,荆溪社七人皆是精神一振,一面撑起油纸伞,一面提着考箱,迈步向前。
不久之后,他们的背影便没入了汹涌人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