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三十五章 和硕特归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里,有很多是近些年才开垦出来的,但即便如此,原本的真实耕地也有最少七千五百万亩。

    七千五百万亩养二千六百万人,哪怕亩产两石,也只是能让百姓吃饱饭,顺带多出百来斤粮食罢了。

    但问题是,以前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地主豪强的,属于百姓的只有不到四成。

    如四川这种,如果不是孙传庭一口气论罪大量士绅豪强,那别说现在这种三天两头吃肉了,就是每个月能吃一次都是自己积德。

    大量士绅豪强被迁移麓川、交趾、旧港,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富农、小地主和平民。

    这么一来,当八千二百万亩土地均分给一千三百万人时,哪怕其中小地主和富农占据了一部分土地,其它人也能人均四五亩。

    朱慈燃询问过百姓,在这南方之地,只要有二亩耕地就能养活一个人,三亩就能养养家禽,四亩及其以上就能按照每亩养猪一头来往上增添。

    因此,想让百姓每天吃饱饭,吃上一顿肉,最少得有五亩地。

    南方如此,北方则是比这标准更高,需要六亩地。

    “百姓们安居乐业,事情就少了,事情少了,殿下也就不会那么操劳了。”

    和朱慈燃并排一起踩单车的刘顺笑着开口,比起半个月以前,他变黑了,也变瘦了。

    在他们身后,那两个微胖的锦衣卫也变得干瘦,气喘吁吁地踩着自行车。

    进入建昌府地界后,一路都是上坡,前面那两位大爷可以休息着踩,他们俩可不行。

    “眼下国朝的拖拉机产量日渐提高,如果按照叔父说的一样,关外能开垦出数亿亩耕地,那北方百姓的好日子也就来了。”

    朱慈燃听着刘顺的话笑着开口,不过最后他还是补充道:“不过得等旱情过去。”

    “听闻今年山西迁移出了一百多万人,只可惜时间不多,不能回程看看他们。”

    “不然,来年回去去看他们,也能知道他们过的比今年好还是差。”

    朱慈燃心里一直挂念着山西的百姓,只因为山西百姓是他一路走来,唯一有百姓饿死的地方。

    不管是因为长期饥饿导致生病死去,还是活生生饿死,作为大明朝的太子,他都有义务承担这份后果。

    看了这一路,他心里渐渐知道了自己肩头的担子,但同时也对一直在游玩的朱由校产生了埋怨。

    在他看来,自家父亲救不了天灾下的百姓,但最少他可以在京城帮着处理一些政务,不让自家叔父那么累。

    自家父亲的生活如何,他最清楚不过。

    六部送去大定宫的奏疏只有送往齐王府的三分之一。

    自家父亲每日处理这些奏疏,顶多花去四个时辰,而自家叔父处理奏疏却需要花费七个时辰。

    一日不过十二时辰,仅仅奏疏上耽搁的时间就七个时辰,算上吃饭和睡觉,自家叔父的一天基本上是在处理政务中度过的。

    “我这次回去后,虽然不能为叔父分担多少,但分担一两个衙门的奏疏还是能做到的。”

    “我分担一两个衙门,叔父也能多休息一两个时辰了。”

    自行车到了坡顶,迎来了十几里的下坡,吹着凌冽的寒风,朱慈燃笑着开口,而他这话也被锦衣卫记录送往了京城。

    他的南游还在继续,朱由检也在看到这一日游记内容的时候难得高兴了起来。

    “我这大侄子倒是懂得为我分忧了,就是他爹太不懂事,哈哈哈……”

    腊月二十八日,坐在齐王府承运殿内,朱由检看着手中书信不免开心笑了笑。

    他这话让曹化淳三人面面相觑,不敢接话,但过了片刻后,王承恩还是作揖道:

    “殿下,若是太子真的长大了,何不让他来京中接手事物?”

    “嗯……要接手,不过他还没有走完全程。”朱由检微微颌首,但紧接着摇了摇头:

    “北方和西南之地都是新政施行最好的几个省份,但北方旱情,西南没有。”

    “让他看看新政旱情之下的情况,和没有旱情的情况格外重要。”

    “等他到了两广,基本也就能看个清楚了。”

    “剩下的江南之地,则是要他看看大明最繁华的地方,让他清楚百姓的生活差距到底有多么大。”

    朱由检将朱慈燃的手书放下了,他靠在椅子上,说着自己的安排。

    说白了,他就是要让朱慈燃看看,大明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只要朱慈燃能了解民生情况,那他“均贫富”的理念和政策就会一直被推行。

    朱由校和朱慈燃,这两父子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

    朱由校是传统的帝王教育,治理国家采取的手段是驭民五术。

    可是随着时代进步,工业时代即将到来,传统的驭民五术只能维稳,不能让大明富强。

    这种时候,接受了传统帝王教育,同时也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朱慈燃就能在维稳的同时,让大明富强。

    这个富强不仅仅是大明王朝本身,还有王朝体制下的宗藩体系。

    移民实边,这件事情是要持续不断来做的,除非大明的科技水平提高到了一亩土地就能产出让一个人大吃大喝,并且还能顿顿吃肉的粮食,不然移民永远都有必要。

    “燃哥儿的信里,我最在意的是百姓所说的“四亩地”“五亩地”之分。”

    朱由检看着放在桌上的手书,对着陆文昭、曹化淳、王承恩三人说道:

    “南方不遇灾情的情况下,四亩地就能养猪,五亩地就能每天吃一顿肉。”

    “北方的同理,不过需要五亩地才能养猪,六亩地才能每天吃肉。”

    “如果是这样,那百姓如果有十亩地,是不是就能顿顿吃肉,每年都能换一件新衣了?”

    “这个道理,百姓都懂,为什么地方官员的奏疏从来没有提及?”

    “百姓需要什么标准,才能过上什么日子,这种事情难道身为地方父母官的他们会不知道?”

    朱由检的话锋转为了批判地方官员,陆文昭作为多年一直在地方查案的人,自然知道朱由检想要的答案。

    因此,他对着朱由检作揖道:“殿下,官员们其实都知道,但……”

    他顿了顿,直到朱由检将目光看向他,他才继续说道:

    “但是,许多官员都需要在各种关卡偷拿偷取,而百姓一旦迁移过多,朝廷对地方的投入就会变少,投入一旦变少,那官员们能偷拿的就少了。”

    陆文昭这话,几乎是在挑明,在大明朝“以工代赈”的基建背景下,依靠“以工代赈”贪腐的人并不在少数。

    对于他们来说,麾下治理的人口越多,朝廷对地方的投入就越大,投入的越大,工程越多,能赚钱的地方也就越多。

    这种事情,实际上谁都知道,包括朱由检。

    想要官员不贪污,这比小冰河旱情消失还难。

    朱由检不可能把所有贪官都抓起来,因为抓不完。

    他想要的,就是让官员在贪污的同时,多做点明面上的正事,只要别太过火,他自然不会为难他们。

    可如果真的过火了,那他就得请出锦衣卫来抄家流放了。

    “《鱼鳞图册》和《黄册》不得有差错,地方官府也不得阻拦百姓移民。”

    朱由检对陆文昭开口,算是说了他的底线,陆文昭闻言作揖应下,同时也回禀道:

    “西域那边送来了消息,十月初五,瓦剌大汗孤石(固始汗)与虎墩兔爆发冲突,双方在别失八里交战。”

    “十月初九,准噶尔部的台吉把兔浑(巴图尔珲)带领瓦剌诸部两万铁骑加入混战,瓦剌一方战败,虎墩兔占领别失八里,瓦剌退至西边的黄草泊。”

    “在此地,孤石与把兔浑产生分歧,孤石准备往东前往嘉峪关归顺我大明,把兔浑准备北上和罗刹国结盟,一起对抗虎兔墩。”

    “十月中旬,孤石带领部众四万准备南下后,走吐鲁番前往哈密,赶赴嘉峪关。”

    “把兔浑带领剩余部众,自立为准噶尔汗国,北上在金山西北的斋桑泊一带游牧。”

    “按照时间来说,孤石应该会在一个月后抵达嘉峪关,殿下您看……要不要派人带兵去迎接他们。”

    陆文昭的话说完,朱由检也饶有兴致的起身看向了自己背后的地图。

    准噶尔北上,斋桑泊应该就是后世阿勒泰西北一带,而原本建立青藏和硕特汗国的固始汗眼下则是要投靠大明,病死青海的林丹汗现在反而在西域站稳了脚跟。

    历史的变化让朱由检很有兴趣,至于固始汗的投靠,他也自然欣然接受。

    “派嘉峪关参将致信哈密,让哈密放孤石前来嘉峪关,另外上疏万岁,册封孤石为金满伯,授其子嗣正四品明威将军。”

    “其部众迁往青海一带游牧,孤石则是安置在西安府内,请万岁赐予保安郡王府给其居住。”

    “再告知当地布政司、府衙,对金满伯府不得歧视,也不能偏倚,视普通官员看待便是。”

    朱由检话说完,陆文昭连忙应下:“卑职领命……”

    对于受降固始汗,朱由检还是比较满意的。

    明军要收复西域,那肯定需要一个带路的人,和硕特部众和固始汗就是这个带路的人……

    下午更新六点左右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