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还是不选?选哪里?”家长在不断的选择中疲于奔命,焦虑不堪。
困惑:面对孩子束手无策
某实验中学胡珏老师曾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家长主要有四个困惑:能不能考上理想学校——这是学习的忧虑;会不会偷偷地跑去上网、打游戏——能不能抵御外界诱惑的忧虑;孩子能否与同学、老师搞好关系——人际交往的忧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两代人之间的忧虑。
据有关部门在一线等十几个省(市、区)的调查结果:在孩子成长的做人、求知、健体、健心、审美、实践、创新、生活八大素质中,家长最关心的前三位是求知、做人、健体;最困惑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面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
教育专家章毓光老师认为,家长感觉孩子难教,恰恰是教育发展的体现。这说明孩子在迅速成长,而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家长们现在感觉到的苦痛,是家庭教育水平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苦痛!
另一位教育界资深人士认为,家庭教育中必须解决好三对矛盾:一是高期望值与低实现值。一项调查显示,48%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是本科生,42%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这可能吗?就连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也达不到这么高的成才比例。所以,有人提出教育应避免“高、大、空、远”,力求“近、小、实、亲”的主张。成才的路子很多,上大学并不一定是成才。二是情感关怀与行为苛求。由于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任务过重,要求过严,使孩子感受不到关爱的温暖和快乐,品尝到的只是苛求和压力的苦涩。其实,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变“要孩子做”为“孩子要做”,才是双赢的途径。三是家长知识观念陈旧滞后与孩子知识观念超前的矛盾。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一项调查表明,40%的青少年每天和父母沟通时间不足15分钟,许多孩子都感觉和父母无话可说,有些甚至因此不愿与父母同桌吃饭!
有一个女学生给笔者写过这样一封信,她写道:从小到大我一直很乖巧,但是由于父母离异,我开始出现了逆反,我恨爸爸妈妈不能给我一个完整的家,我恨他们自私!这么多年了,我一直生长在仇恨中,始终摆脱不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阴影,妈妈只会给我物质上的享受,而爸爸只会在我受到委屈的时候才来看我,带我出去吃饭,给一把钱,但是我要的不是这个,我要的是关爱。我在社会上结识了许多不良青年,他们中有很多和我一样,都是缺少关爱才走到了一起,校长,在你打了我那巴掌后,我清醒了,我以后不会再践踏自己的生命,我害的你生了病,是一个坏孩子,我对以前很惭愧,只希望您能原谅我,重新接受我,我真的对不起您。
这封信让我想起了很多,现代教育要求,父母必须学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与孩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关注:问题少年是社会热点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专家注意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问题少年的出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社会的文明进步伴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攀升,同时在所有的青少年犯罪中,低龄化、犯罪手段成年化、犯罪性质恶性化越来越高,据有关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已占整个社会犯罪的37%左右,据笔者所在的城市少年法庭调查,每年青少年违法和犯罪的人数(特指已满12周岁未满18周岁而受到严重违纪处理、公安部门行政治安处罚、国家依法收容教养和劳动教养、检察机关免予起诉和不诉、人民法院判管判缓)约占整个同龄学生的5‰左右。
问题少年的大量出现,带来不少家长、学校的恐慌。
笔者曾经对问题少年的罪错进行过分类,主要是:小偷小摸、寻衅滋事、抢夺抢劫、故意伤害、黄色污染、白色污染等等,而造成这些罪错的主要根源则是:网络成瘾、辍学、父母离异、择友不慎、父母管教方式不当等。
问题少年与残疾少年、失学少年都有所不同,后者往往只是影响到一个家庭单元,而前者则是对社会的高危害度,不仅伤害影响到自身和自身的家庭群体,同时还会伤害影响到受害方和受害方的家庭群体,影响到一大片甚至整个社会。在社会关注的工程中,人们更乐意做后者的慈善事业,而不愿去资助一个劣迹斑斑的少年,实际上“心残少年”要比“身残少年”和失学少年更需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