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平这样的大秘书亲自跟进,整个转让手续办理得很快也很顺利,只花了三天时间,这处量子材料实验室便悄悄地完成了股权转让,改名为“青柠科技量子计算实验室”。
秦克与宁青筠的青柠科技以高端设备和技术入股,持股80%。科技管理部门下属的国家量子计算产业投资基金,以土地、房屋及原有设备折合持股20%。
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国家量子计算产业投资基金不参与管理、不干涉实验室的任何事务;秦克和宁青筠出任实验室的正副主任一职,两人拥有一票否决权以及整个实验室的全部管理权;实验室的所有科研成果归属权均在两人手里,但国家量子计算产业投资基金能享受到20%的税后净利润分红。
这样类似“合资”的持股架构,最大的优势是使得“青柠科技量子计算实验室”可以名正言顺地申请国家的科研经费,享受税收优惠,且必要时可以申请国家力量进行保护。
如此优厚得让人眼红的条件,自然是国家对于秦克和宁青筠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对他俩无偿捐赠“完美型沙漠红薯”和“精准滴灌技术”专利和全部研究资料的回报。
“青柠科技量子计算实验室”的成立静悄悄的,连同那台高端设备的引进,都没引起多大的关注,这也是秦克的意思,现在一切还没开始,没必要传得沸沸扬扬的,徒增各种采访的麻烦。
解决了设备与实验室采购等硬件条件,剩下就是人才问题了。
秦克和宁青筠留在得国时,将采购设备的工作交给了周树涛,他们则将重点放在了人才招揽上。
第一个招揽到的人才,就是科佩特原本的助理哈罗德。
哈罗德·奥德里奇,慕尼黑大学物理系量子力学专业博士后,毕业后就一直跟随恩师科佩特教授从事凝聚态物理、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今年已33岁,但因为有点腼腆,不擅长与女生交往,未有女朋友,更未结婚,是典型的大龄单身科研狗。
招揽哈罗德并不算困难,一来他对这个拓扑量子计算的课题付出了很多心血,很不舍得就这样放弃;二来现在课题组解散,他相当于失业了,而青柠科技给出的待遇非常优厚;三来他原本就对秦克、宁青筠是发自内心的敬服,所以在科佩特的劝说下,这个单身大龄青年给家里父母打了个电话后,便爽快地同意加入青柠科技,到夏国替秦克和宁青筠打工,继续进行拓扑量子计算课题的研究工作。
秦克打算将他任命为“青柠科技量子计算实验室”的实际负责人,给予植物培育实验室的魏学铭一样薪酬待遇。
科佩特教授原本研究团队里的其余几十人,大多数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工作生活,不过科佩特的劝说作用很大,最终还是有十九个年轻的科研人员同意加入到夏国团队中,但与哈罗德签了五年的合约不一样,他们只签了一年的合约,一年后是继续给青柠科技打工,还是离职返回得国,就到时再议。
秦克对此并没意见,他有信心在八九个月内完成这个拓扑量子计算的课题,估计到时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不会想离开了——对于纯粹的科研人员来说,只要工资待遇够好,又能不断地取得科研事业上的成就,就是最完美的工作场所。
至于其余研究人员,他只留下了两个原量子材料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这两人水平不错,性格也踏实肯干,其余水平不行或者一看就是混日子的老油条,秦克全都不客气地遣散了,由于有严格按照劳动合同给予了补偿,这些研究人员并没有闹事,只是遗憾不能留下来,毕竟青柠科技的待遇之高,在业界也是出了名的。
这样一来,“青柠科技量子计算实验室”就有二十二个正式的研究人员了,秦克打算再从国内的实验室、研究所里挖八个人,最终整个实验室的编制会是三十五人。
正副主任自然是他和宁青筠,具体的技术负责人是哈罗德,下面有十九个得国引进的科研人才,十个从国内招募的科研人才,额外再配两名翻译和一名综合事务人员,基本上就是完善的实验室架构了。
如果后续得国技术人员离开,那就再招募国内的人才,最终会以培养本国的技术人员为主。
除了哈罗德随秦克一起返回夏国外,其余得国科研人员会在十天内陆续抵达夏国的京城,具体的接机、入职事项、食宿安排等事情就不需要秦克和宁青筠操心了,青柠科技的人事部门和后勤办公部门自然会办得妥妥当当。
从国内招人、挖人的事秦克也全交给青柠科技去折腾了,他和宁青筠只管最后一个面试环节。
此外还有采购的“30mk超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到港、运输、安装、调试,以及其余实验仪器的采购等工作,看起来杂七杂八挺多的,但回到国内后有助理方咏棠全程跟进并每天向秦克、宁青筠汇报进度,实际上两人不用怎么费心。
回国后,两人的生活节奏基本上恢复如常。
由于还在八月下旬的暑假,不用讲课,两人白天到流体力学实验室“上班”,早上继续研究n-s方程,下午则指导指导各个科研课题组,上上数学建模的培训课。
晚上和周末他们的主要精力则放到了“拓扑量子计算”的研究上,最优先的就是尽快掌握科佩特教授移交过来的完整课题资料,以及制订实验计划,等“青柠科技量子计算实验室”设备人员到位、正式可以运转时迅速推进相关的研究。
至于另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编写“计算种子学”教程之事,反倒不用两人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
宁青筠已经以两人之前撰写的两百多页手稿为蓝本,制订了详细的大纲与编写守则,细节内容则交给了魏学铭带着青柠植物培育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们来补充完善,两人定期给这些技术人员讲课,指导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种子学,并完成教程的编写。
秦克和宁青筠只需要进行最后的核对以及关键细节的编写就行了,而这些大多数在初版的手稿里都有,顶多再细化一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罢了。
这项教程编写工作,估计会在十月份时就完成。
还有“完美型沙漠红薯”的第一次培育和大规模育种,两人同样只是定期过问和指导,具体工作则交给魏学铭来负责。
虽然事务繁多,但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开展,秦克与宁青筠甚至还能如往常一样周末出去约会,享受属于他们的青春岁月与浪漫时光。
时间转眼间便来到了金秋九月的上旬,清木大学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学,许多穿着绿色军训服的青涩面孔出现在校园里,校园重新恢复了热闹。
秦克和宁青筠已结束了学生时代,正式进入到一级教授的角色当中。
许多事情也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副校长顾伯钧带着学校教务处、办公室、后勤处的负责人,来到流体力学实验室,找秦克二人商谈落实一些之前承诺过的事宜。
比如两人的住宿问题——此时他俩都不再是学生身份,再住在原本的学生宿舍显然不合适了。
原本学校就承诺过会提供校内教工宿舍区带花园的别墅,这时自然要迅速落实,还有给两人挑选合适的工作助理、生活助理等,都要他俩自己定下来。
此外还有比较重要的,那就是明年两人的研究生、博士生招生计划。毕竟现在网上无数的学生都满怀期盼地盯着这些名额。
而就在顾伯钧坐下来与秦克二人聊天时,最新一期的《细胞(cell)》发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