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扶眉战役纪念馆老人韩有顺穿着军装来到了扶眉战役纪念馆,他是在扶眉战役中幸存的老兵,走入景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纪念广场,在纪念广场的前面伫立着一座雕像,这座雕像是第一野战军、西北军区军政首长雕塑,五个人分别是赵寿山、习某某、彭德怀、贺龙和张宗逊,在纪念广场的中央有一块纪念碑,纪念碑总高度23.07米,碑身高度19.49米,寓意着扶眉战役于1949年胜利告捷,纪念碑的正面镌刻着习某某同志1986年题写的
“扶眉战役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在纪念广场四周的草坪上停放着装甲车、坦克、加农炮、加榴炮以及飞机,一辆辆军用机车向人们讲述着战争的残酷和幸福的来之不易。
老人韩有顺望着一辆辆军用机车瞬间热泪盈眶,他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扶眉战役纪念馆,在纪念馆中他看到了一摞厚厚的日记本,这摞日记本每本厚约20公分,大小约64K,共有17本,计100多万字,是革命者姚德怀60多年来笔耕不辍记录保存下来的珍贵资料,这一本本纸业泛黄的战地日记记载着他在战争年代的点点滴滴,姚德怀,192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上阁村,1945年参加革命,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军政治部宣传干事,自参加革命起,姚德怀一直坚持写日记,在当时频繁行军,战斗不断且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他把笔尖绑在蒿杆上当笔,把颜料泡在水里当墨,真实地记录了所在部队的每一天,行军、打仗、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关于西北战场最大的扶眉战役,姚德怀在他的日记里详实的记录了战役实况,并从个人角度对战役经过进行分析,日记中语言朴实无华,没有渲染和夸张,实实在在记录了在解放大西北的日子里那些血与火、光明与黑暗、苦难与辉煌的斗争生活,与此同时,日记的内容也深刻地反映了一位战士在战争中的思想变化和成长历程,特别是日记中一字一句,工工整整,书写规范的文字为他后来的工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言语,现已成为纪念馆内珍贵的文献资料,于细微处见精神,姚德怀质朴的语言弥漫着岁月特有的韵味,他对日记的坚持与执着,让我们在追溯革命先辈足迹中有据可依,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模样。
之后他又看到了一个铝制剃须刀架盒,这个铝制剃须刀架盒并不起眼,但它的背后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1936年,故事的主人公是彭生,家在河北省张北县公会镇,属于大户人家,家境殷实,1947年农历四月,彭生结婚后在村里的私塾教书,他看到穷苦人家饱受地主阶级的欺凌,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便萌生了参军的念头,1948年2月,他毅然告别亲人,弃笔从戎,因为有文化,在部队任18兵团60军179师536团1营2连文书,1949年7月,扶眉战役打响了,在武功追歼逃敌时,他冲锋在前,奋勇杀敌,上级阵亡,下级带领,弹药用尽,刺刀上膛,这时负伤的彭生胳膊上缠着纱布,忍着伤痛仍冲锋在前,在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之际,一颗子弹穿过了彭生的胸膛,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扣动了扳机,时间仿佛静止了,又有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头颅,鲜血夹杂着泪水模糊了他的脸庞,他想起了对妻子李静英的承诺,喃喃地说了一句;
“对不起,我回不去了。”就这样彭生牺牲了,他把自己19岁的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留给妻子李静英的只有这个小小的剃须刀架盒,没人的时候她就会拿出这个刀架盒轻轻地抚摸,将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2013年5月,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奔波千里,赶到了张北县,李静英老人非常激动,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招呼着大家,一阵寒暄过后,她说:“日子啊,过得太快了,一眼就看到了头,彭生已经为国牺牲了,这个刀架盒陪了我也60多年了,现在我也没有多少日子了,我想把刀架盒捐给纪念馆,我想彭生也一定会赞同的,也算此生我为彭生做的唯一一件,也是最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说完老人的泪水顺着脸颊缓缓流下。
看完了铝制剃须刀架盒他走到了一封家书的前面,这封迟到的家书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家书背后的主人公是赵存仁,在扶眉战役中他任1兵团2军4师11团政治委员,1914年出生于山西省崞县,九一八事变后,他听到父亲被杀害,母亲气绝身亡的消息后,一心想着报仇,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后,他决定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大道,1949年6月12日,扶眉战役金渠围歼战打响了,赵存仁同志冲锋在前奋勇杀敌,两次负伤不下火线,最后因流血过多光荣牺牲,在赵存仁同志牺牲之际,师部捎来妻子林霞蘸着血泪写成的家书:存仁夫君,贵体近安,你我夫妻一别十二载,书信全无,我日夜在思念着你,我有满肚子的话想对你说,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难诉完,你参加这样的好军队我就放心了,咱家的仇就能报了,我能遇上这样的好政府,不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生活苦点没啥,只要能吃饱穿暖不受气就谢天谢地了,望你胜利归来相会在延安。
黎明已上识字班,孩子亲亲爸爸,祝你啥都胜利,妻,林霞,1949年4月18日。
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然而这封蘸着血泪写成的家书,赵存仁同志却没能看上一眼,无法感受妻儿对他浓烈的思念之情,无法知道他所牵挂的一切,就这样这封迟到的家书成为战士永远的遗憾。
之后他看到了一支通体乌黑、锈迹斑斑的钢笔,它的主人是1兵团2军6师18团独立营营长栗政通,1937年,只有14岁的栗政通在父辈们的影响下毅然决然地入伍参军,临走前,父亲从衣兜里掏出一支钢笔递给他,并嘱咐他说:“既然你选择了革命这条路,不管以后有多么艰苦都要坚持,不管以后走到哪里,记得给家里来封信,别让我们惦记。”话音未落父亲的眼眶湿润了,告别了家人,14岁的栗政通怀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奔赴前线,每次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