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8章:贾雨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作者就是按照他设计的这个人物特点,对其加以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升华,帮他起了这样的名姓。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曹雪芹创作人物实在用心用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贾雨村的第4个身份符号是,别号雨村。

    别号,是古人在正式的名、字以外另起的名号。

    这个别号,是有明确寓意的,即雨村与“贾雨村言”对应,书里一开篇就说了的。

    [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但我又想,别名是贾雨村自己起的,他为什么不起别的,偏起“雨村”这两个字?所以,我想,他肯定是有所寄托,或者用来言志的。

    于是,仔细寻找,就发现了前人这首很著名的七绝:

    《雨村》

    唐 韩偓

    雁行斜拂雨村楼,帘下三重幕一钩。

    倚柱不知身半湿,黄昏独自未回头。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头子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废昭宗,立太子李裕为帝。韩偓协助宰相崔胤平定叛乱,迎昭宗复位,成为功臣之一,任中书舍人,深得昭宗器重,多次欲立为相,都被力辞。

    韩偓的少年多才,青年中进士,中年成一代名臣,足可以成为后人向往的楷模。

    年轻时的贾雨村,给自己起“雨村”二字,是否有心向往之的意思。作者这样编排,是否在说贾雨村后来背弃年少时的追求和梦想,随波逐流,借以揭示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何况,那首《雨村》的意境,喻意,似乎跟贾雨村的人生际遇,很是相似。背离年少时的崇高理想,沉溺官场浊流,而不觉醒,人近黄昏,都没回头。

    我们再看,这贾雨村的出生是“诗书仕宦之族”。意思就是,他不仅出生在一个读书人的家庭,而且家里的父辈们还曾经做过官。也就是说,这个贾雨村从小是生活在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自然会受到熏陶,本人又是一个肯用功的人,不论文化底蕴,还是为官为人之道,都应该是熟悉的。在贾雨村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他很好的才学,又能看到他在官场的机变。应该跟这,有一定的关系。

    “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照此看来,贾雨村命运是坎坷的,家里的亲人,曾在他眼前一个个离世,最后只剩下他孤身一人,想想,很是凄凉。但他仍想发愤图强,重振基业。说明他很有上进之心。

    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渐渐让他有了一颗异于常人的冰冷的心。做起事来,才那么“坦然”。

    大家看他第一次被罢官后的状态。

    “……龙颜大怒,即命革职。……那雨村虽十分惭恨,面上却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了公事,将历年所积的宦囊,并家属人等,送至原籍安顿妥当了,却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一方面看到他“十分惭恨”。另一方面又看到他“面上却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

    像贾雨村这种经历过那么多生离死别的人,一个罢官,他应该是看得开的。但从他的行为上看,心里还是放不下,所以在家呆不住,要借游山玩水来平复自己的内心。

    惭恨,是羞愧忿恨,或者羞愧遗憾的意思。被人告发丢官,故然羞愧难当。仕途中断,不能尽兴,自然遗憾。招人算计,忿忿不平,对那些告发者,或者官场的黑暗,怀有怨恨,也是情理之中。但他面子上,却表现的很“坦然”。

    由此看出,贾雨村确实是那种心口不一的两面人。

    此时的贾雨村,因没了盘缠,“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能通过卖文作字,维持生活,可以看出,贾雨村的文章跟字,都写的不错。这也是他文化根基扎实的表现。

    之后,贾雨村能当林黛玉的老师,肯定跟他文章做的好,字写的好,又是进士的身份有关。否则,前科探花林如海肯定不会请他做女儿的家庭教师。正是这段经历,使贾雨村得到了咸鱼翻身的机会。在朝廷起用旧员的大趋势下,通过林如海的引荐,重新回到了官场。

    吃一堑,长一智。

    第一次跌倒,使他认识到,要想在这个互相倾轧的官场上立足,必须找到一棵可以攀附的大树。而贾王史薛就是这样的大树。

    他靠走贾府的后门重登仕途,趋炎附势,媚上欺下渐渐成了他在官场中的通行证。在此其间,他的自私、虚伪、贪婪、冷酷,忘恩负义,越来越明显。

    在审理“冯渊命案”中,雨村明知英莲是昔日恩人之女,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没有表示一点点关怀。

    因为此时,甄家父女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过河拆桥,转脸无情,贾雨村已经完全丧失了中国儒士最起码的良知。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知道,贾雨村是个被官场浊气渐渐染黑,变质了的儒士典型。他们曾经有理想,有报负,有才气!但后来渐渐都堕落成了有才无德,自私贪婪,虚伪冷酷,有空子就钻,落井下石,忘恩负义,灵魂扭曲的小人和恶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