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被后世(尤其是现在)视为两大王朝直接碰撞的战斗,其所占的篇幅都不足一页纸:
在阿拉伯人的《历史大全》中只占3行、在《旧唐书》中仅占2列、而在《资治通鉴》中,亦只有4列。
文人们并不屑于记载战争的细节,在华夏是这样,在中东地区亦是如此,这使得我们很难将历史真相准确的还原,比如说光是阿拉伯军队数量就从2万~30万都有。
好在人们可以通过其他的史料推断出一些那个年代的真相,比如说指挥官是将军齐亚德·本·萨利赫,不是总督艾布。
同时传说中的几十万呼罗珊军队是不存在的,阿拉伯一方的军队核心力量不会超过两万人,加上仆从军也不会超过4万,之前也经过长期的平叛战争,状态并不完好。
阿拉伯重骑兵也只是在故事中存在,战场上的确有马匹有甲的突厥骑兵,但是他们是弓骑兵,对整体战局提不到决定性作用。
阿拉伯人也并不像有些人说的以逸待劳,他们所在的地区实际上都是新占领地区,甚至主力战争是在一场攻坚战结束后直接被调动到怛罗斯的,因此他们也等于外线长途行军。
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萨利赫兵团是接到情报之后急行军前往达罗斯地区的,也就是说当时的总督艾布知道唐军进军的情报和即将抵达的地点。
另一个让人觉得头疼的地方是当时的交战时间和交战地点,《历史大全》和《新唐书》都没有记载。
而旧唐书的记载是“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
从字面意思来看,战争似乎只进行了一天,战斗自当天上午或中午起,唐军大败,残存的唐军趁着夜色撤出战斗。
而在资治通鉴中则成了“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但简单的分析之后,就会发现相持五日这个最常见的说法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颇有经验的指挥官,高仙芝之所以带兵快速钱出就是为了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所以在发现阿拉伯人重兵集团之后他就会立刻明白自己的计划已经失败,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发动一次短促有力的突击打散敌人,然后把部队分成几支交替撤退。
更重要的是安西军的核心是2万左右的骑乘重步兵和少量非具装重甲骑兵,而呼罗珊军团的核心则是1万重装步兵和1万具装甲骑。
按照贞德这位能够一个星期不脱盔甲的猛人的说法,这种重步兵或者重骑兵一旦投入战场,哪怕轮番上阵一天内必然结束战斗,不然大概率会自己直接倒在的战场上,
尤其是在中亚这种植被稀疏的地方野战更是如此,重装部队活跃时间不会超过半天,不然因为中暑跟劳累死的人绝对比战场上战死的人都多。
因此那场战争很有可能是双方同时主动发起进攻,但是高仙芝军力不足导致双方僵持,直到夜间阿拉伯人最终靠着人数和情报优势击溃了高仙芝的部队。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