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名气传开,他这一流派的思想就能得到传承。
他也不敢确定自己的思想就一定正确,但为华夏的思想增加一个流派,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一个徒弟发现了老师的心事,对这个不愿意说明自己来历的老师说道:“先生,这世间之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有多少人愿意修身养性了。世人读四书五经,也只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高中,踏入仕途罢了。不如先生迎合科举,在教导科举科目的同时,再引导学生追求心性,或许可以快速扩大我们中天阁的影响力,传承老师的思想。”
“是啊,学生听说长安城的领主设文举、武举,广纳贤才。以先生的才能,若是在书院开设科举科目,必定可以吸引众多学生投入门下。一旦我们这些学生可以踏上仕途,我们书院的名声也就更加响亮,先生的思想何愁没人可以传承呢?”
几个徒弟纷纷起哄,认为要学一些经世之学,应付科举。
开设书院的中年士子倒不反对出仕。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见老师没有出言反对,几个徒弟又说道:“学生听说长安的科举除了经书,还要考核法令、算术、时策、经济、天文、地理等科目,先生若是想要扩大书院规模,恐怕还要钻研这些科目。”
中年士子微微皱眉。
他总算是知道为何之前长安城的小吏会提醒他,在长安城经营一座书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华的领地内举行的科举,与历朝历代的科举很不相同,儒家的内容被削减,而其他流派的内容增加。
相比较而言,张华更喜欢经世之学,尽量挑选出有才干、特长的人才。
因此,长安城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陆王心学流派在诸子百家之中只是其中一个流派,而且对通过科举的帮助微乎其微,怪不得这几日书院开张,都没能招收到学生。
如果想要扩张陆王心学流派的影响力,估计还要和徒弟所说的一样,在书院设立科举的科目,招收学生,帮助他们通过科举,然后平时再夹带私货,教导这些学生致良知、知行合一。
其实也不算是私货,而是一种培养道德情操的方式。
一个学生掏出几册书籍:“先生,这是长安官府出的科举教材,市坊都有贩卖。”
“……”
这个中年士子好奇地接过几册书籍,然后粗略翻阅了一遍,感慨道:“此地的诸侯,果然并非常人。不过,以我的才能,应该可以快速掌握其精髓,然后传授你们,助你们通过科举。如此一来,我们的书院,便可以有一定的影响了。”
“嘶……”
几个徒弟纷纷露出惊叹的表情。
他们这个老师的才能深不可测,竟然有把握快速吃透张华下令颁布的科举教材,还要帮助他们通过科举。
张华为了科举而准备的教材,虽然不深,但涉猎很广,与经济、律法、天文、地理、农业、儒学相关,一般的儒生想要改变思维都不容易,而他们的老师却认为很快就可以掌握其精髓,可见其能力。
“时辰已经不早了,你们且搭灶做饭吧,我到后院散散心。”
“是。”
这个中年士子遣散众人,来到书院稍显荒芜的后院,里面有不少野草。
他带来的钱财有限,为了盘下这座书院,他几乎是散尽了所有钱财,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财雇人修缮后院,只能将就用着。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到底是隐居于市,传授心学?还是出仕为官,扬名立万?”
中年士子闭上双眼,在后院闲逛,脚步却始终落在后院的石头小径上,没有偏移一步。
庭院中的花草,不断在盛开与枯萎之间变化。
后院介于春秋之间的叠加态,不再遵循一岁一枯荣的规律。
如果在前院忙活的徒弟们发现老师的心学境界已经可以影响到周围的事物,定会惊讶到目瞪口呆。
只是这些徒弟资质平庸,无法领悟老师逆天级别的天赋,他们只是想着如何通过科举,混个一官半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