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章 去京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式建筑,这房子一看就是50-60年代建的,毕竟,那时候盛行毛子风建筑。

    不多时,顺着门卫大爷的指路,李杰找到了导演部办公室。

    唔。

    门外有门牌的。

    笃!

    笃!

    虽然门是开着的,但李杰还是敲了敲门。

    听到门口的动静,一个戴着眼镜,头发花白的男子回头一看。

    “你是?”

    “我是陈江河。”

    “小陈老师啊。”

    听到这个名字,男子起身迎了过来。

    “你好,伱好,我是陈怀开。”

    “来,请坐。”

    说着,他瞄了一眼旁边的年轻人。

    “凯哥,快去倒水。”

    “好,好。”

    闻言,陈恺歌连忙迈着小碎步去了旁边的开水架。

    “小陈老师,来,坐。”

    陈怀开对李杰很是客气,没有摆什么老艺术家的架势。

    搞文艺工作的,消息通常都比较灵通。

    眼前这位年轻人,不单单只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社会评论家,写的文章,很犀利。

    既辛辣,又不是体面。

    文笔之老辣,根本不像是一个年轻人。

    接着。

    双方客套了一番,而陈恺歌干起了端茶倒水的活,态度十分殷勤。

    没办法。

    他老子要买的那部,就是为他买的。

    78年,陈恺歌跟田壯壯、张一谋等人,一起考上了北电。

    今年毕业后,他跟田壯壯都分到了北影厂。

    按照现在的情况,一般的青年导演,不熬个十年八年,很难摸上导筒。

    但,陈恺歌不是一般人。

    他跟田壯壯一样,都是二班人。

    他爹是北影厂导演,他进厂,也算是子承父业。

    陈江河写的那本《八里》,写得是真好。

    对于成年人而言,八里,不远,也不近,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那却是一条极为漫长的路。

    然而,《八里》的主人公却每天来回。

    在小陈老师的笔下,那种旺盛的求知欲,那种生命力,简直是跃然纸上。

    写得真好。

    真动人。

    要不怎么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呢,小陈老师写得那本书,不是乱编的,而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这一点,在文章的开头就写了。

    陈怀开看到那本短篇,立马就决定改编。

    那什么《黄土地》,根本没这个好。

    然后。

    就有了今天的会面。

    李杰对作品改编倒不排斥,经过沟通,他也知道这本书是给陈怀开的儿子买的。

    也就是陈大诗人。

    其实,《八里》能够搬上荧幕,李杰还挺支持的,相比于文字,影视化的传播渠道更广。

    也更快。

    让更多人看到求学的艰辛,多少能改变一点。

    大环境,他无力改变。

    主要是不让。

    小的方面,能改变一点是一点。

    农村教育,真的太难了。

    李杰的疑虑只有一点,陈恺歌这个生瓜蛋子,能不能拍好《八里》?

    聊了一会,他又放心了。

    有陈怀开在背后监制,总归不会糟蹋。

    《霸王别姬》的监制也是他,实力还是有的。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