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六章 中外结合(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者是杂志封面来讲更好一些。

    至于搬弄到国画上面,风格还是没有那么契合的。

    因为全是拼贴的东西,画家可以不动一笔一墨,用破损,或是烧剩下的画作制片来重新的拼贴成新的画作。

    这样看起来还是有点感觉的。

    整体看来,小众了点,也难登大雅之堂,如果真的画锦灰堆的话,姜然还敬你是条汉子。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的东西?

    不能说是西方的东西不好,而是,本身国家已经有了那么优秀的文化了,就没有必要去对西方的那些东西去进行学习和分析。

    这样会形成文化落差,这是改不回来的。

    前世就有个最鲜明的例子。

    曾巩。

    宋代的文学大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端正有哲理,同时代的古文家莫不推崇备至。

    别的不说,苏轼的伯父逝世,邀请曾巩去作墓志铭。

    这是很大的肯定了。

    欧阳修,王安石,苏辙等大家,也都是赞不绝口。

    元明清三个朝代,甚至把曾巩捧上了神坛,认为这是个理学大家,对于程朱理学的诞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地位与朱子等同。

    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曾巩的文章写得确实是一般人临摹不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实至名归。

    古文的巅峰人物。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在现代却是声名不显,甚至,教科书中,没有一篇曾巩的作品。

    要知道,哪怕是三苏中的其他两位,在教科书中也是登上过篇幅的。

    更别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了。

    很反常的事,至于为什么声名不显。

    只因为一次现代的革新,把孔子甚至都拉下了神坛,曾巩作为古文大家,也随着轰轰烈烈的革新,被抹去了。

    革新传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却也磨灭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浅尝辄止的借鉴,倒是还行。

    现在这个,倒是弄得有些不伦不类。

    画作就算卖到三百万,三千万又如何,姜然依旧是看不上的。

    而且姜然也对这个数字存疑。

    别的不说,活着的画家,能卖到三百万?

    而且,这种明显是抽象的画作,对于有着传统审美的国人来说,根本不值得花这个钱去购买,对于外国人,则是没必要。

    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是真正的对上口味也说不定。

    两位的画作,一个是发扬了国画中的冰雪画作,另一个,则是将西方的艺术风格吸纳进来。

    姜然并不反对这样去做,只是觉得,称之为大师有些言过其实了。

    大师两个字,倒不是那么重要,不过,至少也在一个领域要集大成者。

    “这幅画是......”姜然看着最后的一幅画,眉梢一挑,问道。

    “这是新老师在街上,找了三百余人去画他的画像,然后,重新的模仿路人的笔迹,去进行二次绘画。”妹子介绍着。

    姜然这才微微点了点头。

    这个看着就顺眼多了。

    不是什么标榜国画,只是街头艺术。

    甚至于来看这位新老师的其他画作,也就是街头艺术而已,更适合出现在NewYork的街头。

    上面是一个个画的形象各异的小人的脸部画像,画的,只能说是看了三百张图,都不一定对这位新老师有个什么印象。

    不过,看着这种感觉确实是不错。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