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总共持续了两个星期,各方代表在无数场唇枪舌剑的争论过后,勉强达成了下面五条协议:
一,各殖民地联合起来,抵制斐真商品。
二,成立监察委员会,监督各地抵制运动的情况。
三,建议各殖民地扩编民兵自卫队,做好与斐真正规军作战的准备。
四,向斐真国王乔治三世递交一份措辞委婉的请愿书,请国王陛下慎重考虑新大陆人民的诉求。
五,若形势不见好转,将于三个月内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
人们从这份协议当中不难发现,温和派的主张占绝对优势,会议基调就是争取与斐真当局的妥协,新大陆的殖民者们似乎还没有做好跟宗主国一刀两断的准备。
……
第一届大陆会议的代表们向斐真国王乔治三世呈交的这份“橄榄枝请愿书”,显示出他们此时还秉承着“反对议会而非国王”、“打倒蒙蔽君主的奸臣”的斗争方针。
然而正是这份一厢情愿的“请愿书”,体现出大洋两岸的人们在思想上存在根深蒂固的隔膜,斐真王国可不是神圣亚珊帝国,“大陆会议”的代表们对前者的政府体制产生了严重的误解。
神圣亚珊帝国的首相和内阁,执政权力来自皇帝陛下,然而在斐真王国,诺斯勋爵被乔治三世任命为首相,却不能因此认定首相的权柄来自国王。
诺斯勋爵所属的党派在议会选举中赢得了多数席位,这才是他上台组阁的底气所在。
至于国王陛下授予的委任状,只不过是对选举结果的追认。
事实上,斐真这个国家的立法权掌握在议会而非国王手中,国王不能直接下达命令或颁布法令,只能在经由议会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统治。
即便乔治三世有意为殖民地的臣民打抱不平,宪法也不允许他这么做——只有下议院才可以废除自己通过的法令。
那么斐真议会对殖民地同胞是什么态度?
如果说“厌烦”这个词还不足以描述上下两院多数议员对殖民地抗税运动的看法,那么“憎恶”或许更为贴切。
“当街围殴执勤官兵,武装走私,煽动叛乱,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暴徒了!”
“不能再犹豫了,一定要出重拳!”
议程一旦涉及殖民地抗税运动,议会大厅里便充满这类杀气腾腾的言论。
史料:反议会不反国王(《汉密尔顿传》【美】罗恩·切诺)
和绝大多数殖民者一样,汉密尔顿仍然希望能够和英国保持友好的关系,他埋怨北美的殖民者正在拒绝成为一个拥有全部权利的英国臣民。为了论证北美人民抵制英国税收的正当性,汉密尔顿小心翼翼地指出,殖民地仅仅效忠于英国国王而不是英国议会。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殖民地仅仅效忠于国王的话,那么殖民地在理论上可以不受英国议会的控制,而同英国在整个大英帝国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与英国互为大英帝国平等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