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9章王莽已穷途末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在王莽的构想中,实现平等是最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每一种改革都不能与当时的社会实际脱节,既不可以超前,亦不可以落后,否则失败必定成为唯一的结局。

    第三,冻结奴隶制度,虽然王莽没有马上废止,但禁止所有奴隶婢女继续买卖。不过,这一条和前述两条叠加起来,便构成了王莽新政的最大威胁,他没有任何有效的手段去控制丧失既得利益者的反击。土地国有使地主阶级怨恨,禁止奴隶买卖使奴隶主和奴隶贩子怨恨,强迫劳动使贵族和一些地痞流氓寄生虫怨恨,禁止铸钱使富豪怨恨。而那些最底层的民众由于组织散乱,没有任何实力,对王莽的新政构不成大的臂助。

    除此之外,王莽还对劳动力制度、政府贷款制度、货币制度、商业制度和税收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尽可能体现出与民平等的想法。但是理想与现实是遥远的。这一切实现的可能性都很低。

    不过,无可非议的是,王莽不论是为人臣者还是执掌江山之时,都极度机械地迷信制度的能动性,他甚至狂热地认为“制度确立之后,天下自然太平”。因而其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改革制度上。

    如果仅仅是这样,不管他的新政能不能够取得成功,都还算在情理之中,然而更糟的是,王莽竟然推崇儒家学派所特有的繁文缛节,而不惮其烦的改官名、改地名,一律恢复“古代”原名。当然,王莽并非是第一个改变官衔或郡县名称的皇帝。

    公元前144年,当七国之乱后政府重新组织起来之时,前汉已采用新的官名。辗转到公元前104年,当国家修改历法并认为一个新时代开始时,它再次改变官衔。然而此时王莽的改革却是没有必要的。王莽之所以坚持这样改革,是因为他一直秉持儒家“正名”学说,并且特别认真。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就在这些小事件上,大失败的连锁反应就此拉开序幕。

    地皇四年(公元23年),以刘玄为首的起义军攻陷固若金汤的常安(新王朝把长安改称常安)。王莽在混乱中被杀。

    时间倒退到更始政权攻克常安之前,此时全国遍地烽火,尤其以刘玄为首的暴力集团最为强大。更始元年(公元前23年)六月底,昆阳之战刚刚结束,战报就传到了王莽政权的京师重地常安。王莽得晓前方战报,大惊失色,换了任何一个人也难以相信,百万大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他不知晓,眼下军事上的极度失败之后,他如何才能够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就连曾经支持他的常安三辅之地的官员,此刻也是心中惶恐,整日惴惴不安。因为他们知晓,经过此次大败,王莽再也没有军队可供调用,整个新政权表面看起来正在耀武扬威,其实不过是外强中干,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在昆阳大败之后,各地也纷纷相应,各州郡县刺史、太守等职要么被杀、要么投降、要么自立,并恢复新政以前的一系列旧历。旬月之间,起义之兵,遍布天下;反抗之火,燃于九州。当此之时,天下纷纷谣传,说大新朝即将覆灭,刘氏受命于天,即将重新夺取天下,取代王氏政权。由此而使得双方士气此消彼长,王莽大军更加如山一般崩垮。

    流言止于智者,王莽见此,便欲充当一回智者。灵机一动之下,他在上朝之时,当着群臣的面,打开当年汉平帝患病之时的“金滕之策”,泪流满面,还让张邯宣传他的德行与符命之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