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章 培训费到私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800元还有证书考试费用50元,仿佛都是有所依据的。

    毕竟,当他们扛不住这份没底薪的活,做不下去的时候,手里到底还是收获了一张证书不是?

    虽然说这证书屁用没有吧……但是好歹,某些地方还是认得不是?

    而这个案子它本身不是旧案重查处的挤压案件,而是被放在了朝阳警局的旧案档案室中的未破案件之中。

    其实那些大学生们闹大了的时候,这个狡猾的老板早就裹挟着骗过来的钱以及与那些证书考级学校分成给他的钱逃之夭夭了。

    等到警察接到报警过来调查的时候,这里早就是人去楼空了。

    到了最后,果真是问不出什么,大学生们只是想要找个兼职做做,那些交了培训费的人也的确是在学校里给培训了一个星期,而这个公司也确实给人找了一份有效工作。

    只不过这份儿工作没有底薪……

    干多干少全靠提成。

    至于提成收入从哪里来?

    那就是给这些小中介公司卖房子,租房子,寻房源所得。

    对于这些想要赚一些基本生活费的底层人来说,没有底薪就等同于要让他们饿死了。

    而就是这种小中介里干这种无底薪的手卖房销售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你必须要有一张房地产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要想拿到这个证书就要进行相关的培训,要培训就要交钱,这一下子就又推回到了一开始的受骗的点上了。

    这也是大多数人在明知道自己受骗了之后,却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钱要回来的原因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仿佛对方也付出了应有的知识培训,并且给他们介绍了一份工作,依照一开始谈好的条件,他们都给做到了。

    所以收他们介绍工作的中介费用300元以及房地产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的培训费800元还有证书考试费用50元,仿佛都是有所依据的。

    毕竟,当他们扛不住这份没底薪的活,做不下去的时候,手里到底还是收获了一张证书不是?

    虽然说这证书屁用没有吧……但是好歹,某些地方还是认得不是?

    不明白的受害人懵懵懂懂,等到明白的人报警之后,他们才明白了这种诈骗案的布局是多么的猥琐。

    随着朝阳警方接到报警之后开始展开调查,在2007年那年的案件归总时就上报了一个数据。

    因着这个诈骗公司而受到欺骗的人数,最高的一个月竟然高达100多人,近大半年的持续不断的如此经营着,总受害人数竟然高达四百二十人之多。

    这还是听到了警方的通知前来进行登记的。

    还有不少外地的务工人员受到了欺骗,金钱无以为继,只得含泪回了老家的,那些人都没来警局进行登记的。

    而涉案的金额,也因为受害人基数过于庞大的原因,一跃就成为了超过五十万元的重大诈骗案件了。

    作为当年重点排查的经济类犯罪案件之一,到了现在还搁在朝阳分局里边当成典型,时不时的就拿出来给新探员们进行经济类案件处理的典型呢。

    而当地的警民互动的时候,给朝阳群众进行诈骗防治以及科学普法的时候,也会将其作为典型性案例,让当地的群众提高警惕,小心这种高级诈骗。

    这一例依然是有主要犯罪嫌疑人的相貌侧写的。

    若不是谭成明有这种调取大数据库的权限的话,其他的办案人真就没办法将这两起案件合并调查的。

    听到了谭成明的汇报,对对方的行事方法已经有所了解的阮柔又追问了一句:“除了这个案子是不是在其他方面还有所发现?”

    对于自家领导的敏锐,谭成明是十分的钦佩的。

    他在对方看不到的家中对着虚空之中比出来了一个大拇指,并给阮柔回到:“目前的证据不充分,而这个案件逃脱的只有几个主要的发起人与大鱼,底下参与诈骗的小喽啰已经被抓起来了。”

    “但是由于公司注册的法人,公司下属的账户,以及一切的欺诈行为那个真正的组织者并没有直接参与进来,在这个案件中海淀警方参与抓捕的时候,真正的诈骗犯本人就又被他逃脱了。”

    “由于我们这边只有证人的证词,并没有其他的证据证明这个人的直接参与,甚至在调取到他的身份证明材料的时候,都发现了这些都是伪造的……就让下一个案子成为了又一例虎头蛇尾的典型。”

    “而且对于这起诈骗案件的幕后之人的描述部分还比较模糊,当时抓到这个以非法集资为噱头进行诈骗的底层员工的时候,那些人对于真正的发起人拥有着一种莫名狂热的崇拜。”

    “甚至许多被害人,当我们电话通知他们来警方这边进行资料登记,并将自己被骗的金额进行追偿的时候,他们还死鸭子嘴硬的死不相信。”

    “极个别人还攻击我们办案的警员,认为他们耽误了一个正在崛起的高科技环保企业,是阻挠世界环保科技发展进程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未来希望的破坏者……”

    “这洗脑的程度,堪比现如今的传销与邪教了。”

    “让当时的办案人员是叹为观止。”

    “而这个案子也十分的有名与典型,这就是高新环保技术开发合作案。”

    “这家环保产业发展生产有限公司,以签订“技术开发合同”为手段,向社会广募资金。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公司在一年内将产生1亿元的产值,甚至许出了24%的年息。”

    “当然了,这家生产有限公司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皮包公司,是这个主犯用下属的身份证花了不到一万块,请的专门的办理企业营业执照的公司给办下来的一个注资足有5000万的大企业执照。”

    “对于业界来说,这种包含有极大水分的企业制造在当年那个注册环境尚不怎么成熟的环境之中是怎么注册下来的他们是门儿清的。”

    “但是这张执照若是拿到一点儿都不懂得其中的猫腻的普通的群众的面前的时候,多数人只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哇塞,这家公司的经济实力好雄厚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