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 进阶(四十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二岁的杨杰学生生涯告一段落,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到中国。随即参加武昌起义,任沪军威武军第一团团长,上校军衔。

    越明年,杨杰返回云南,参加蔡锷的军队,一手打出黔东大捷。

    从1911年到1921年这十年,杨杰在中华大地上打出了赫赫威名,护国运动后,更以二十六岁的稚龄担任北京大总统府军事咨议兼陆军部中将顾问,一时间,少年儒将,名传华夏。

    五四运动,给杨杰带来极大的震憾,他深以为自己的军事能力之不足,在以师夷之长以制夷的传统思想指导下,他再次来到日本,放弃陆军中将的头衔,以中校军衔入日本陆军大学十五期深造。

    在陆军大学学习期间,杨杰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外战争史及有关历史、地理、战略、战术等方面知识,军事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深得校方欣赏。不仅获得了天皇军刀,还被法国著名军事家约瑟夫·霞飞元帅赞誉为:“此人将必成东亚杰出军事人才”。

    民国十三年冬,杨杰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学成归国。

    学成归国的杨杰,作为蒋师兄的一柄尖刀,扫平了整个中原。当中国终于可以放得下一张书桌时,他出任陆军大学校长。放下指挥刀拿起教鞭,他立志要复制出无数的杨杰,在万里疆场跃马扬鞭,为中华民族牧守国防。在此期间,他撰写了《大军统帅学》和《战争要诀》等军事著作,以《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作为他“生即是战”的理论依据。

    “你们现在的军衔,大多与我在武昌举义时差不多。”扫了一眼坐在下面的学员,大多是上校军衔,只有少数几个肩佩少将军衔,杨杰说:“从年龄而言,你们要比我那时略长一些。”指着赵国龙说:“这位学员应该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也有二十六七了吧。”

    赵国龙站起来大声回答:“学生赵国龙,今年二十七岁,现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一军131师参谋长。”

    “二十七岁,上校,师参谋长,不错,也算是少年有为。”杨杰说:“我想听听你对军事与国防的看法。”

    “打造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防的基础。”赵国龙大声回答。

    “有不同意见吗?”杨杰没有正面回应赵国龙,而是问起了其他人。

    “有。”大声回答的是黄天化:“学生黄光化,现任邕龙师管区参谋长,请求先生批准回答。”

    “讨论问题,畅所欲言,不必太过拘束。”杨杰说:“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认为,国防之基础,在于民众,在于社会。社会生活形式由社会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因素所决定。因此,社会生产力所发生的大变革,使战争和国防与人民的关系日渐密切。可以说,没有人民的支持,战争就不能进行;没有人民的参加,国防就无法建设。具体而言,如同广西的民团制,一旦摒弃,将国防尽失。”黄天化的话,让杨杰点头不已。

    “说得很好。”杨杰说道:“由军人的战争到人民的战争,由军人的国防到人民的国防,这便是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野。而真正的人民国防,又为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组织的特色。人民,是这个时代的象征,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支配者。”停了一会,杨杰说:“抗战暴发后,我以为我会率军直赴淞沪,与日军接战,却没有想到接到一个极其意外的任务,出使苏联。我在苏联的工作是说服斯大林同意给国民政府一亿卢布的军火组建20个苏械师,另外附送一个苏联援华航空队,当我把这些物资送回国时,比打了一个淞沪大战还要累上三分。党国不负我,授我以上将军衔,任为军令部次长,兼全权驻苏联大使。在苏联一呆就是三年,经常受到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等领导人的接见,最大的收获,除了争取到总共2.5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之外,还认真研究了苏联的现有制度,我个人得出的结论是,苏联的现在制度更有利于国防建设。就目前的中国战局,从大国战略而言,应轻中央而重南北,在北方,于中苏边境布置重兵,挑拨日本和苏联发生战争,在南线,一定要克复广州,引导日军向南发展和英美对立。”

    最后他拿出一个结论:只有在国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人民国防。

    如洪钟大吕,把莫敌们震得说不出话来,仿佛在浓雾中撕开了一道帘子,给莫敌们展示了一幅新的图案。原来,陆军大学的教育,完全已经返朴归真,前陆大校长的理论,果然不同凡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