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章 交州之行(十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法,无疑又会给朝廷剿灭黄巾余孽带来极大的不便,明明再往前追过去便可将其完全剿灭,可碍于行政规划和朝廷的制度,却非得眼睁睁地瞧着他们跑了。因此,几个郡县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黄巾余孽,便成了极为迫切的要求。

    可是蛇无头不行,在征讨黄巾余孽上大家是有共同的需求,可大家都是二千石的太守,凭什么便是你做大军统帅?因此,现成的刺史便入了朝廷的眼中。单论管辖的地域,刺史较之郡守大了几十倍,平日里刺史又对郡守有极强的压迫力,双方是监察者与被监察者的关系,在面对可以插手郡中一切事务的刺史的时候,太守们天生便处于心理和权力上的劣势,因此由刺史担当剿灭黄巾余孽战区司令的大任,正是合适,理由也是现成的。

    第一,刺史在地方上人头熟啊!对于其辖下各郡的政治经济情况,刺史心中有数,也能知道从哪个郡里征调粮草,从哪个县中选拔兵员。第二,刺史在地方上威望高。因为可以插手郡中的一应事务,刺史的权力在东汉一朝是在逐渐膨胀的。许多刺史会被升为二千石的高官,朝廷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当初王允以豫州刺史随皇甫嵩剿灭南路黄巾军,便是例子。另外,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因此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第三,刺史熟悉各地的情况,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有针对性地行动起来,使得官军迅速形成战斗力。

    而第四点,则是中国人尤其讲究的“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刺史直属于中央,具有大义名分,由刺史统领州中大军那就是名正言顺。第五,刺史领军,早有成例。朝廷所委派的刺史,都是极得朝廷和天子信重之人,官兵掌握在他们手中,朝廷也能放心不是。

    第六点,也是最重要、最现实的一点,那便是刺史领军,其所花费的一干粮饷军资,都可就地筹措,这便省却了朝廷的一大笔开支。在如今财政陷入赤字乃至于枯竭的汉朝政府眼中,这便是实打实的好处了。既不用花费朝廷的一文钱,又可迅速成军,形成战斗力,还能绥靖地方,维持大汉王朝的威望,又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凡事有利必有弊。如今朝廷为了剿灭遍布各地的黄巾余孽,确然是省心了,既办了事儿,还没有花费一分钱,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朝廷要组建新军,由刺史统帅,得要钱粮吧?钱粮从哪里来?如今中原的老百姓刚刚经过了连年的旱灾,随后又受到黄巾之乱的波及,休养生息还来不及,又哪里来的余钱供奉给刺史建军?

    可新军不能不练,对于刺史来说,这既是绥靖地方的手段,也是提高自己手中权力的重要机遇,谁都知道手中有兵,腰杆子就硬气,就连朝廷对你说话都得带着小心。既然普通老百姓没钱,那便只有找当地的豪门大户借粮了。可豪门大户的粮食哪是那么好借的?在地方上但凡有点名望的,谁不是可劲儿地将自己的子弟往京中送去,求个好出身?谁还没有个三五好友?更有甚者,真正规模庞大、实力超然的豪门大族,有子弟在外做官的,不可胜数,哪里是好得罪的?

    既然得罪不了,便只能好言相商。如此,就给了豪门大户往新军之中安插人手,扩大影响力的机会。因此新军的组建,也在实际上扩大了地方豪强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影响力。所谓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汉朝强的是地方豪族,却不是中央政府;是地方割据势力,却不是中央集权。因此而导致的尾大不掉,政治不稳,乃至王朝覆灭,亦是意料之中的。

    这些地方豪族趁着朝廷困难的时候竭尽一切可能地扩张势力,发展自身。如今已经开始萌发苗头,而几年后必将风行一时的将州牧改为刺史的风潮,势必会成为地方豪族扩张实力,增强影响力的饕餮盛宴。

    而此时的朱符,趁着林邑国这紧邻交州的外患在,征发粮草,组建新军,也未尝没有早一步下手,提高自己实力的意思在里面。看来,如今各方有识之士也逐渐开始意识到这股风潮了。以郭斌的思维方式推理的话,之后这改刺史为州牧的制度,怕也是这些口口声声忠君爱国的各地豪强一步步掀起来的。

    正是因此,郭斌方得去交州刺史府走上一趟。所谓知己知彼,方有百战百胜的可能,既然要对付林邑国,朱符这交州刺史的态度,便一定要把握得准确才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