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三十一章 稳定人心(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称为百兵之王,并非是没有道理的。若单单看它的外形,便仿佛一个镶嵌在白蜡杆子顶端的匕首一般,而将匕首绑到丈余长的白蜡杆子上,毫无疑问是为了扩大作战半径。因此,长枪的长度,较之沙翰林手中的狼牙棒要长得多了。

    长枪这种兵刃,本来便是以长大而灵活著称,其枪身的材料又是专门种植的上等白蜡木,因此其韧性便极是惊人。这枪身上的韧性非但使得长枪不易折断,更可以借助自身的弹力极好地缓和兵刃相交时的反震之力,以保护士兵的安全。

    自然,除此之外,极好的韧性更是使得长枪较之矛槊天然地便更加具有操作性上的要求,依靠枪身的韧性和弹力所形成的枪花落在会使长枪的高手手中,便会幻化为催人毙命的无情杀手。

    因此,这五个经过郭大等五人特训过的一组士兵,竟然便利用相互之间由略显生疏而逐渐熟练的配合,与鲜卑部中赫赫有名的勇士沙翰林缠斗在了一起。

    或许沙翰林身在局中,尚无法清晰明确地了解这种对峙或者说是缠斗所带来的巨大反响,而无论是身在酒楼之中的轲比能和扶罗韩,还是此时正站在城头观战的张世平,则无不看得瞠目结舌。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战场上,士兵本来是作为消耗品存在的,他们的作用除了壮大声势,许多人,许多时候在战争中是并不会产生太大作用的。而在这个时代,作为领军的将领,他们非但要指挥士兵进行作战,更要在必要的时候与敌将进行单挑,亦或者于攻坚之时负有突破敌军防线,鼓舞己方士气的责任。

    一般来说,在军中,越是品级高的人,其装备定然也是会有相应提高。在汉朝,供给军队的武器、铠甲、粮食、马匹,均由国家统一提供。国家设有专门的武库,用以存储制作完好的武器和装备。朝廷设考工令负责兵器的制作,设武库令负责兵器的贮备、管理。有的郡国也设有工官、铁官,负责制作器械,并将它们输入京师。

    而在鲜卑部中,身为鲜卑大单于的和连则不会提供给士兵武器装备,他们的武器装备,乃至于马匹也大都是自备的。与此同时,在战后战利品的分配上,大单于亦绝无可能将缴获的物资独自享用。这种独享战利品的特权,无论是在法理上还是实际上,于鲜卑部落之中都是绝不会存在的。

    正是因为这种与自身等级相匹配的实力对比,使得其战利品的分配便较为合乎人情。在一场战后,身份地位高的人,其所获得的战利品便会愈加丰厚。而一个部落若是在战争中折损士兵过多,在参与战利品分配之时,其话语权无疑也会受到打压。

    由于这一套与等级制度相适应的战利品分配制度,越是“上等人”,其装备便也是愈加精良,因此其在战场上的攻击力和防御能力也会相应地增强。具体来说,将领在面对敌军的普通士兵时,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实际的装备水平乃至战力上,基本上都是处于压制状态的。

    正是因此,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理中,自然而然地便认为将领在对战小兵时是必然处于碾压状态的。故此,在汉家士兵们依靠特殊的分进合击之法,以仅仅五个人便将鲜卑族中极著名的勇士沙翰林给死死拖住的巨大战果,毫无疑问是颠覆了在场众人的常识的。

    然而,就当沙翰林与士兵们纠缠之时,在郭斌三人与近七百部曲的联手配合之下,广场中的近一千鲜卑骑兵便被屠戮殆尽。倏地,剧斗之中的沙翰林悚然而惊,待抬起头来时,入目的竟满是自己族人的尸体。而郭斌则带着一干部曲将他围成了一个圈子,只看着那五个士兵与他纠缠扑打。

    士兵们极少有如此好的机会进行实战训练,因为郭斌的作战习惯,在战争之时总是准备地极妥当之后方会毅然出手,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因此,士兵们所参加过的战斗,便以顺风仗居多。在顺势掩杀的时候,基本是不存在找到敌方武将进行单挑的机会的。

    沙翰林看到郭斌竟然将自己围起来,像看猴儿一般,将自己的拼死反扑当做对于普通士兵的教学,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而无论是在一侧酒楼上的轲比能和扶罗韩,亦或者是在大街上本准备跟在沙翰林身后突破城门的一干鲜卑贵族,在看到当初意气风发,嚣张跋扈的沙翰林竟沦落到如此地步时,不由得自心底产生一种悲伤和无助。

    此战,郭斌非但将他们的战争常识和心中对汉人的普遍印象打破,更是将他们在草原上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击得粉碎。

    经此一战,塞外三城内的人心,才算是彻底稳住了。剩下的,就看郭斌如何破了鲜卑大单于的进攻,进而保全塞外三城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