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则是一种慢性中毒。
因为药性炽热,服此药后,则必须发散。发散的方式有多种,古代人的做法是冷食、饮温酒、冷浴、散步、穿薄垢旧衣以及发生性~行为。如不散发,则须用药发之,因称寒食散,然而许多长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丧命。很多人认为历史上郭嘉之所以早夭,可能便是长期服用五石散之故。
其实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话,五石散实际上是中国古人所配的一种毒~品,能有催情的功效,更可以使人飘飘欲仙,郭斌当然要严厉禁止郭嘉接触这种东西。
对于太平道的撤退路线,当初戏志才等人亦质疑过,均认为太平道敢从山中撤退,简直是胆大包天!要知道,此时的山中那可真是荒山野岭,非但丛林密布,毒虫猛兽更是遍地都是。最可怕的是,林中不见天日,即便是白天,亦看不到太阳,若无熟悉山林的人带路,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楚,更不用说是在夜里行军了。
因此,众人都怀疑日前看到的三百多太平道的踪迹,是张梁使的疑兵之计,可太平道到底要从哪里离开阳翟,却成了众人心中的一大谜团。就在这时,董杏儿抓鱼的事儿便得到了郭嘉的重视,得到情报后,他各处查访,又利用强大的情报系统,广布耳目,方得到了贾仁在城外的一处庄子的老管家,曾数次派人租用船只的消息。然后顺藤摸瓜,方找到了太平道在城外存放船只的地方。
后来大家一分析,事情便愈发明晰了,先从越水涧进山,再顺流而下离开阳翟,这才是最安全又省力的法子。直到这时,郭斌方能放心地让吴义将城门打开,放太平道出城。
因此,别看台前的郭斌光鲜亮丽,仿佛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来犯的太平道全歼,其实他就像水面上的鸭子一般,看起来优雅闲适,不动声色,可是谁知道他水面下的双脚使劲儿扑腾呢?
袁绍得知郭嘉小小年纪,其聪明智慧竟能不输乃兄,心中不由暗暗感叹,亦不由羡慕起郭斌兄弟俩的感情来。的确,生在世家大族的袁绍,从小便身份尴尬。他是婢女所生,因此虽是长子,位份却低。待嫡子袁术降生,袁绍便被冷落了。于是他拼命读书,努力练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关注自己的形象,努力博得族中长辈的认可和支持。
而袁术虽是嫡子,却从小不如他。可是袁绍心里清楚,袁术从没看得起过他,再加上他处处盖过袁术一头,更是激起了袁术的敌意。于是袁术处处想找茬儿,时时想压扯他的后腿,兄弟俩的感情自然是愈发淡薄起来。
后来凭借袁家四世三公的深厚背景,袁绍年少为郎,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可谓春风得意,端得是年少有为。可是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绍便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
此时正是第二次党锢之祸愈演愈烈之时,宦官弄权,党人受到残酷的迫害。袁绍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帮助党人避难。此举亦是为了结好士大夫阶层,获取政治资本。他知道,自己终于不会被袁家容纳,他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方能做人上人。
果然,在历史上袁绍没有回汝南老家发展,而是凭借夺了韩馥的权,而在冀州站稳脚跟,最后掌握了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四个大州,中原之地太半皆在指掌之中,很大程度上亦是袁家排挤他的结果。
可是历史上的袁绍,幕府中从来不乏杰出的人才。文有沮授、审配、辛评、郭图、田丰、许攸之辈,武有麴义、张南、张郃、颜良、文丑、高览、淳于琼之徒,而且就连荀彧、郭嘉亦曾投效袁绍。河北袁绍,可谓人才鼎盛之极。
这靠的是什么?当然有借的汝南袁家的势,最重要的还是袁绍早年结交党人所铺垫的丰厚到吓人的人际关系网。否则,身为袁家嫡子的袁术起兵之时,怎么没见有什么杰出的人才投效他呢?
袁绍的一生,堪称一部励志电影了,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一个高富帅奋斗的一生。因此,人啊,不论你家世有多好,最后靠的还是只有你自己罢了。可能比你更优秀,家世比你更好的人,会比你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这才是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
袁绍知道,自己这一次来阳翟,欠郭斌的人情是欠大了。这人情,恐怕短期内是没法还了,只能记在心中,等到日后有机会再说了。
(作者注:关于五石散,亦是经过深思熟虑方些的。潜阳相信本书的读者都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可是还要一再叮嘱,切勿模仿。小学生请在家长陪同下观看此章节,并请适当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