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宁原和林恪最先迎过来,却并不见刚进宫的顾唯潘。
“顾太傅呢?”韩健问道。
“顾太傅身体有恙,先回去休息了。”宁原道。
韩健微微点头,顾唯潘会这么就离开皇宫?还是说在他离开期间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走进烨安阁。韩健随后将朝中几个重要的大臣召集进来,也包括了一些东王府的将官。这次也算是他最后一次以监国的身份来开这么一次会议。
等人都进来,一个个都低着头,显然都在猜想接下来洛阳会有这样的改变。太子回来,东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个是置之不理,将其当成是傀儡也好,或者干脆将其当成透明,东王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朝廷大小事务仍旧出自东王府。而第二种,也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东王让权给太子,让太子出来打理朝政。但他们认为这也不太现实,就算东王能这么做,以现在杨曦的能力。显然也缺少打理朝政的经验。
“诸位,话也不多说。这次太子归来,也算是我大魏之幸。”韩健道,“从今日开始,宁尚书不再领尚书台,以顾太傅出任领尚书台职位。”
“遵旨。”宁原倒是没什么意见,顾唯潘毕竟比他有资历和威望,连他自己都要心服口服,换了别人他还不接受。
现在不是说韩健撤他的职,而是让他给更有资历的顾唯潘来打下手。而顾唯潘显然也是在太子刚回朝时局有些动荡时出来主持大局,现在顾唯潘身体毕竟大不如前,说退就退,等到了顾唯潘退下来。还不是以他为首?
不过突然从主位变成副位,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历练了几个月,现在又要从头开始历练。现在要保住的就是背后那些人的地位,至少一些要害的职位,他还是想掌握在自己人手中。顾唯潘毕竟只是一个人前来。没有他的“团队”,这就等于是一个光杆司令,所有事还是要靠他们来完成。
韩健补充道:“至于其他人事方面,不会作出变动。不过林侍郎,会调任到尚书台。”
林恪先是愣了愣,随即才躬身领命。
他自己心里也很忐忑,之前他自己出来自作聪明,已经察觉到触怒了韩健。现在韩健调他到尚书台,却不给他次辅的身份,他最多也只是个去跑腿的。现在他身份大不如前,身后随着的那批人,有很多被外调,也有些被罢官,现在他可说是孤立无援,去了尚书台也只有被宁原打压的份。而之前他又曾跑去劝顾唯潘不出山,显然也不能靠顾唯潘来给他撑腰,现在他自己还是为将来发愁。
料想一下,韩健调他过去尚书台,最多是平衡一下尚书台的关系,并不打算给他特别的权力。
“本王会向陛下请奏,以太子为监国,主持打理朝政。至于本王,会专心于军务。”韩健环视在场之人,“若是再有人以朝廷和东王府的关系兴风作浪,莫怪本王下手无情。诸位也别心存侥幸!”
韩健冷冷说完,又道,“诸位,请回吧。”
几个官员都有些踌躇,在确定没有听错之后,才依次退出门外。
到外面,传话的太监已经说明,让百官可以离宫回府。
韩健没有着急离开,而是在烨安阁中静坐了一会,现在杨曦回来,很多事也需要他自己消化一下,为将来定一下位。
他跟朝廷中人之间的矛盾,一时算是无法化解,这是两个阵营之间的矛盾。现在唯一好的是,杨曦已经回来,可以让杨曦作为中间平衡的杠杆,顾唯潘重新出来为首辅,也能起到平衡关系的作用。但这也非长久之计。
很多事他终究是没想明白,到底是继续打压朝廷派系的人好,还是暂时鸣金收兵。
一旦鸣金收兵,可能将来朝廷在杨曦主持之下强势之后,反过头第一个对付的就是他自己。在权力夹缝之中,他也明白这是必须要防备的。让杨曦出来打理朝政,现在算是他对杨瑞的承诺,也算是完成一个朋友的道义之心,可有些事终究还是要多作考虑,别等将来被吃的时候,还以为别人都只是温驯的绵羊。
从皇宫出来,天色已经不早,杨曦回来本该是件高兴的事,但韩健也有些高兴不起来。
杨曦是他的朋友,不过从政治上来说,将来很可能成为他的敌人。他很不想要到手足相残的地步,可有些事真就那么容易化解?现在杨瑞又有了身孕,杨瑞到底是安心做他的东王府之妇,让杨曦来当未来的皇帝,还是说想让自己的儿子来担当大任,现在韩健心里也没底。以前韩健可以无条件支持杨曦,但现在杨瑞有了身孕,很多事又有所不同。
人终究还是有私心,韩健不是圣人,也不能免俗。
想着事情,一行回到东王府前,韩健直接下马,却见韩松氏等人却在门口迎候。
韩健有些诧异,之前韩松氏还在生他的气,现在出来,就说明韩松氏是为太子杨曦归来的事而来,之前韩健没对家中人通过气,以至于全家老小,也是在杨曦到宫门口之后才知道这件事。
“健儿,你做的好事!”
韩松氏见到韩健,直接训斥,也不顾身边有侍卫和下人在。
“到里面说话。”韩健不想跟韩松氏在门口吵闹,毕竟韩健身边人中也有杨瑞的眼线,韩健之所以不闻不问,是给杨瑞面子。
到厅堂里,韩健刚将大氅解下来,韩松氏随后跟进来继续呼喝道:“你把太子迎回?你是疯了还是癫了?”
“那二娘的意思,太子就应该死在南朝,我们不管不问了?”韩健道。
“他死不死的与你何干?留他在南朝,至少你可以高枕无忧,现在他回来,日后你如何自处?”韩松氏怒道。
韩健道:“如今太子回朝,可比不回朝要好的多。南朝有太子为质子,将来举兵中原以诛杀我拥立太子为目的,到时朝廷中人还不个个去投奔?那时失了人心,二娘就认为是对东王府有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