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个人情的。不过呢,要是当初发行的第一时间就谈,还好谈一点。
现在这几部电影的全球票房都已经被验证过了,那都是累计票房过亿美元的大火作品。中国有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哪怕考虑到收入和物价的数倍差距,行业惯例也是按照全球票房的5%来算买断价的……
我虽然能决定很多事情,可也要服众,否则很容易被美国的监管部门说成侵犯小股东利益、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这一点希望你们明白,所以,原价至少值三五百万美元……”
顾骜这番话里说到的算法,海处长也都是有所耳闻的。毕竟中影进口公司做这生意已经四五年了,遇到的同行都是这么打交道的。
所以,即使知道顾骜是“欲扬先抑”,她听到这个数字心里依然有些低沉:
“这就太贵了,哪怕您不止打一折,而是零点五折,那也得20万美元呐。咱本来就说好了,一部片子平均3万美元。每年主推的,资源倾斜,5万美元。而明年因为《伦敦上空的鹰》铁定要挤占很多资源,我们连5万都给不到。”
“那就需要额外的交易方式了嘛,你们可以考虑给电影贴片头广告,拉赞助商为购片成本买单的嘛。”顾骜非常强势地打断道。
海处长楞了一下,随即无奈一笑:“顾总说的,自然是前些年您玩过的那一手把——那时候咱中影进口还没成立,是三大制片厂各自为战随意引进、自筹外汇的。不过,这种例子随着咱中影进口的成立,已经重新严肃过了,口子可不好开呀。”
很显然,海处长对于顾骜当年捞第一桶金时、玩的贴片广告路数很清楚。
历史上79年的时候国内正式进口了30部左右的批片,当时因为是刚刚开放,各自为政,所以有些乱象,三大厂拼命抢指标。不过后来国家立刻就意识到这里有些缺乏统筹、浪费外汇的情况。
所以80年骤降到10部以内、81年更是只有唯一的一部《老枪》被合法作为批片引进,那是一部1975年法德合拍的电影,由沪江译制片厂翻译。而那年京译和长译都是一部指标都没分到——这就是因为,当时国家成立了中影进口,把各大制片厂的权收拢上来统筹了。
因此,顾骜五六年前做成过的生意,并不代表现在还能完全毫无障碍地再复制一遍。因为随着国家开放年限的增长,很多制度是越来越完善、法律和规章越来越成体系的。
所以,顾骜这次才要花代价,把这事儿重新敲定一番,做到“在法律完善后,依然把某些商业模式确定为可以做”。
而他这样努力的信心,就来自于他前世看到的一条、关于可口可乐在华发展史的佚闻:
历史上,80年代外国品牌(尤其是外国公司持有的外国品牌)、第一次成功在央视打广告,就是1986年的10月。当时是央视出于任务,必须引进一部售价20万美元的外国纪录片,但央视掏不出钱。
最后可口可乐公司花了好多波折,让央视打通关节请示了好多有关部门领导,才允许可口可乐公司当这个赞助商、代掏20万美元购片费,代价则是“央视在每次播放这部纪录片时,在片头和片尾插播一条可口可乐的广告”。
有兴趣的看官可以去网上搜一下,还能搜到那一个牵驴老农喝可乐的土味广告短片。
顾骜对这事儿的细节不是非常有印象,但他知道,也就是在这两年,大约就是有关部门,开始对“外国公司持有的外国品牌,在全国性影视媒体上打广告”这事儿的戒备等级,逐步放宽的时候。
既然连外国品牌的广告都放宽了,那么,“中国公司持有的外国品牌”(比如,红牛持有的“佳得乐”,就属于“中国公司持有的外国品牌”),乃至其他更和谐的捆绑贴片模式,也都应该更放宽了。
何不趁此机会探探路呢。
“这事儿我得再请示一下……不过,我先确认一下,顾总,您刚才说了:《第一滴血》的折扣后售价,是按照零点五折计算、折后20万美元,对吧?您希望中影进口就不足部分的差额,用片头片尾广告补偿?”
“对,我就是这个报价。”
“其实,如果您真是想促成投放广告的话,您可以把折后价格报高一点——反正你也没指望中影进口真的掏现金。”
这话,就没必要说出来了吧?
——
感谢盟主“王刀仔”的打赏,以及“包子太嫩太年轻”、“马来西亚的张家辉”等的又一个新舵主打赏。
加更我会加更的,累计会加更四天。
不过,我并没有点过什么参加某点的爆更求打赏活动、爆更战队活动。怪不好意思的,所以澄清一下。看似“作者的话”那里那句“五一五爆更挑战、打赏应援”的话,是网站官方加上去的,不是我写的。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