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车驾迅速驶过渭桥,在一片绿色中直奔泾阳,那里才是他的御营驻地。
此时已经初夏,被泾惠渠灌溉的关中大地正在麦收,放眼望去一片繁忙,甚至一些已经完成收割的麦田中已经开始抢种新一季作物。谷子,地瓜,甚至还有高价从杨庆手中购买的玉米,虽然这个奸商至今不肯教李自成如何治种,但羡慕于其产量的李自成还是不惜高价购买。不过夏季作物的主力还是地瓜,冬小麦和地瓜的轮种是李自成这里的标准做法,但也有部分早熟谷子,高粱,甚至糜子和荞麦,这个视灌溉情况而定。
泾惠渠的灌溉面积,是不可能像它的前身郑国渠一样,能够达到数万顷的。
这个时候降雨量和秦汉没法比。
哪怕李自成倾尽全力重修,只是能够灌溉不足五十万亩,整个关中八惠加起来才过百万,但这已经是干旱的关中赖以活命的了。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的小块水源便利区能够实现一年两熟,绝大多数地方只能种地瓜高粱之类抗旱作物,就连两年三熟的都很难实现。
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李自成已经禁止种棉花。
反正他可以买。
也不能怪李自成卖皇帝。
他也没办法,要想不饿死人就得大量购买粮食,要想在不准种棉花情况下不冻死人,还是得从杨庆那里购买棉花布匹,他的确有在北方抄家的大量白银,可仅仅这几年时间,这些白银就已经消耗得所剩无几。
而关中的气候没有本质改变。
虽然他拼尽全力,甚至不惜向西域扩张,也对抗不了这个冰河期。
他能依靠的只有银子。
所以他才不惜一切方式,能通过贸易获得,他就让自己的商队一直走到遥远的西伯利亚,能够通过掠夺获得的,他就让自己的军队数千里远征血洗叶尔羌,甚至连贩奴都干。能够以笑脸换来的,他就去和张献忠继续称兄道弟,只要后者卖给他的粮食能便宜点。能不要脸获得的,他就拿皇帝当商品出售给杨庆,总而言之他就是以一切手段换来银子,然后把这些银子转手交给那两个坐拥膏腴之地的对手,换来粮食和棉花分给自己的那些公社。他只求老天开恩,能让他带着关中和山西这几百万遗民,支撑到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干旱结束。
不过这些年已经开始好转,至少比崇祯年间好了许多。
事实上他已经看到了希望。
明末大旱是逐步转移,从西北开始向东向南转移,这几年多尔衮那里最惨,不过最大的干旱区反而转移到杨庆那边。但杨庆那边最惨的河南已经基本没人根本不在乎,山东也大部分没人,剩下的有救济,湖北和淮河上游是新作物的最大推广区,而且人口也没恢复到过去水平。
实际也在旱灾覆盖下的江浙……
江浙怕个鸟啊!
江浙的旱只是下雨少,又不是说没水灌溉,也就是山区缺水,但杨庆这些年的水利工程也不是白建,再加上新作物推广,鸟粪肥的应用,放到关中足以饿死人的干旱,在江浙无非就是给杨庆制造点麻烦。
局部需要从湖广和江西买粮而已。
实际上江浙的干旱从崇祯十三年就很严重了。
尤其是衢州金华一带。
甚至嘉湖平原都旱过。
但整体上讲,这场原本历史上毁掉了大明朝的持续干旱,已经基本上到了尾声,至少就关中来讲,已经可以用挺过来形容了。至于说旱,这地方就这样,根本就没有不旱的时候,只是严重不严重的问题,风调雨顺什么的,对这里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遥远的传说。
伴着一路新麦的香味,龙兴天子一行到达泾河南岸,早就得到命令的御营已经集合完成。
五千大军列阵迎驾。
一个个六列方阵在空旷的平原上排列整齐,普通士兵穿半身甲,军官穿四分之三甲的倭奴军昂首挺胸。他们的盔甲是江浙产,张献忠以给自己部下使用为名订购,然后通过栈道运输过来。虽然倭奴们身材矮小,但穿上这些明晃晃板甲,戴着带盔缨的笠盔,或者拿着长矛或者拿着燧发枪看上去也很威武。
他们实际上改良了。
因为燧发枪射速远超火绳枪,所以纵队降到了和明军一样,由原本十列降为六列,同时大幅减少了长矛兵的数量。
总之这已经接近古斯塔夫或者说明军山地步兵标准阵型。
当然,龙兴天子没准备真打仗。
他这一个旅的御营,只是作为他的近卫,为他提供最大限度的安全保证,他没指望一个旅就能用武力为他夺回江山,杨庆手下有上百个这种级别的旅呢!但这样一支近卫却可以为他个人提供足够的保护,万一有人想以盗杀他,他能自保,万一杨庆要自己动手弑君,他身旁有足够的武力能够阻止。就算没有这些,到南京后锦衣卫不听话,他也能绕开杨庆直接以武力做一些事情,他当然知道自己指挥不了南京任何一支武装力量,但这些人可以为他解决这个问题。
这才是御营的真正用途。
换乘一匹骏马的朱慈烺,在群臣簇拥下,缓缓在阵型前走过。
他面前的士兵威武雄壮。
虽然矮了点,但气势还是很足的。
看看他们面前的大炮,看看他们身上那片钢铁的反光,看看他们手中如林的长矛,看看他们肩头那一支支燧发枪。他们头顶旗帜招展,他们两旁鼓声震天,骑兵营的一匹匹战马正在发出亢奋的嘶鸣,马背上的骑兵高举着他们的刀。
这是他的军队。
真正属于他的,只听从他命令的军队。
他的大业就从这里开始,他的帝国就从这里开始,他的如画江山就从这些人脚下展开,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任何人的傀儡,他是真正的天子真正的皇帝……
他是大明帝国的主宰者!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身后的水太凉振臂高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些大臣们振臂高呼。
呃,下面没有了!
那些倭奴士兵还没学会汉语!虽然他们的军官都在广东学会,这些军官会的是粤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